舊裕廊鐵路講述的是我國工業化曆程遭遇的曲折。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爲加強與馬來亞半島的經濟聯系,興建該鐵路,但在脫離馬來西亞後,我國再無腹地,因此走上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爲主的發展道路,鐵路也逐漸被淘汰。
本地文史研究者林堅源受訪時說,舊裕廊鐵路“命運多舛”,在還沒啓用前就碰上新馬分家這個重大曆史轉折,因此未能按最初計劃騰飛,運載的貨物量也沒有達到預期。
他回憶,一直到90年代初,仍偶爾看到列車在舊裕廊鐵路上穿行,但它後來幾乎是悄然無息地停運了。遺留的軌道和隧道等,這些年逐漸被大自然吞噬。
“舊裕廊鐵路的故事,是新加坡在脫離馬來西亞後,被推向另一個發展道路的故事。我們當時將目光轉向其他地方,邀請跨國公司入駐本地,也造就了今日的裕廊工業區。”
林堅源也是“鐵道走廊之友”社群的一員。他認爲,與鐵道走廊一樣,舊裕廊鐵路自然步道集合了自然和曆史元素,是它有別于其他步道的地方。他希望當局這次也能廣泛咨詢社區,了解民衆的期望和需求。
生物多元性新加坡青年之聲創辦人之一方俊強則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認爲人們對金文泰樹林的興趣日增,爲樹林開辟兩個自然步道,能避免稀有植物被隨意踩踏。
但在自然步道之外,他希望當局能繼續探討如何在金文泰樹林內爲本土動植物保留更大棲息地,提高它們的生存率。
我國對于非本土樹木南洋楹(Albizia)也不待見,因爲它生長速度極快、容易折斷倒下。方俊強因此建議,在不影響鳥類築巢的前提下,在金文泰樹林種植更多本土樹木,讓它恢複昔日面貌。
他認爲,我國也應進行更多研究,了解至今打造的、讓野生動物可川行于兩個綠色地帶的自然走道,在增強生物多樣性方面,效果如何。
方俊強是“金文泰自然綠道之友”社群的一員。他說,希望能盡一份綿薄之力,吸引社區參與金文泰自然綠道的相關活動,如樹林修複和導覽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