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華族社群一樣,土生華人也視生兒育女爲家族大事,這充分表現在懷孕、生産及孩子滿月的種種傳統習俗中。作爲早期南洋華人移民與當地婦女通婚的後裔,土生華人的生活習俗是中國、在地馬來人、印度人,甚至是西方文化的沿襲與融合。現年86歲的陳瑞鑽(音譯)是一名傳統土生華人,雖然年事已高,但記憶清晰,簡直是土生華人習俗的一本活字典。
土生華人婦女一旦懷孕後,女性長輩,尤其是婆婆會格外謹慎,確保母子平安健康。
早年新加坡治安欠佳,加上物資匮乏,路燈遠遠才有一盞,搶匪摸黑打劫行人之事時有所聞。陳瑞鑽記得,那時孕婦若夜裏出門,都會在口袋裏放一根鐵釘。老人家認爲,這樣可以保障孕婦的生命和財産安全。
土生華人黃鼎翔夫婦和許多年輕一代一樣,對于傳統習俗,大多都化繁爲簡。
不修補、不縫紉、不出席婚禮
一些籍貫的華人妊娠期間會以炖雞、姜、雞精、藥酒進補。陳瑞鑽說,土生華人雖沒有妊娠進補的習慣,但孕婦會避免飲用冰涼飲料,並多喝牛奶和雞蛋。土生華人認爲,牛奶和雞蛋富含蛋白質,有益胎兒成長,這樣才能生出健康又容易照顧的寶寶。
一般來說,越富裕的土生華人家庭禁忌越多。據《土生華人文化遺産》(Peranakan Heritage)一書記載,土生華人懷孕期間的禁忌不少,比如爲免生下兔唇兒,孕婦不能搬動家具,不能做修補工作,不能做縫紉和使用剪刀等。孕婦也不能使用洋灰,以免難産。同時也不出席婚禮,免得新娘變窮光蛋。
《峇峇文化之旅》一書介紹,土生華人相信,孕婦若遭猴子驚嚇,新生兒會全身毛茸茸,像頑猴一般,所以孕婦對猴子必須敬而遠之;爲免嬰兒出生時腳先生出導致難産,家中長輩也會勸孕婦吃水果時不得切掉水果的尾部;懷孕四個月後還有請接生婆爲孕婦洗去邪澡的習俗。接生婆一邊念咒語,一邊用浸滿檸檬和花瓣的清水擦洗孕婦的房間。
在醫療條件較落後的年代,生産的風險較高。土生華人婦女即將臨盆時,家人會把護身符、指甲、剪刀和槟榔刀等串起來懸挂或黏貼在床柱上。他們相信這樣可以驅邪,確保産婦順利生産。他們也相信,生産時打開所有門窗,嬰兒便能順利誕生;若不幸難産,則給産婦喝一碗放了鑰匙的清水替她解難。
過去土生華人都是在家中生産的,除請接生婆幫忙,産婦生産時,婆婆和媽媽都會在一旁打氣或協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産婦身上。即使是親家關系緊張,也會在這時放下成見,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陳瑞鑽說,現在的年輕一代土生華人懷孕後多數沒沿襲傳統保胎習俗,而是定期進行産前檢查,確保母體和胎兒的健康,及時糾正和治療孕婦健康和胎兒發育的狀況。
塞棉花,戴頭巾,床下燒老姜
産婦産後必須禁足一個月,並把身體調養好以免後患,即所謂的坐月。
土生華人認爲,婦女生産時全身毛孔擴張,爲防止身體進風,坐月期間要緊閉門窗,産婦要耳塞棉花,頭纏頭巾,用草藥洗浴,多吃熱性食物,如麻油雞、豬肚湯、龍眼姜茶、香茅茶等。在土生華人的觀念裏,海鮮爲有毒之物,蔬菜則性寒,産婦都應避免進食。期間産婦得坐臥在床底下焚燒著老姜的床上暖身,接生婆也會爲産婦按摩和纏上六米的腰帶束身。
土生華人産婦一般會避吃海鮮和蔬菜
陳瑞鑽記得,在她的年代,一般家婆都會爲産後的媳婦烹煮三餐,但産婦得自己照顧新生兒,有條件的土生華人才請人陪月,收費爲三四十元。
陳瑞鑽育有三男一女,每胎生産後都按傳統坐月。她認爲現在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健康無恙,是拜傳統坐月習俗之賜。而現在的年輕人都各有想法,坐月期間無論活動、休息和飲食一般都沒什麽禁忌,不過爲恢複苗條身材而按摩纏腹的則大有人在,到底愛美是人類的天性。
男女嬰待遇大不同
孩子滿月當天,産婦踏出房門的時候,得用加了青蔥和多種生草葉的水洗浴去除汙穢,並爲新生兒剃掉被視爲不潔的胎毛以刺激新毛發生長,然後爲他戴上配有小鈴铛的腳鏈。父母便可憑鈴铛聲響得知嬰兒的動靜,方便照顧。
早期土生華人多有拜神祭祖的習俗。孩子滿月這天父母要祭祖謝神爲孩子祈福,過後派發紅粿給親友,生男嬰送紅龜粿,生女嬰送紅桃粿。生男嬰還會開派對慶祝,生女嬰一般不請客,除非女嬰是家中第一個孫兒。
從前一些土生華人在孩子滿月時會贈送禮盒給親友。禮盒是一個青花瓷,那是土生華人的最愛之一。“禮盒”內的禮品一般爲湯圓、紅雞蛋、黃姜飯及咖喱雞,華族及馬來族文化的融合顯而易見。親友把“禮盒”內的禮品收下後,會將“禮盒”清洗幹淨,放入回禮回贈。
設宴慶祝新生兒滿月
當時回禮也有講究,必須包括兩紮紅紙包裹的面線,象征長命百歲;兩顆冰糖,象征孩子生活甜蜜;兩個生雞蛋,期許孩子的父母再生育;一個紅包,是給新生兒的祝福。
現在土生華人仍在孩子滿月時請客慶賀,但不一定沿襲傳統慶祝方式,至于親友不論送小飾物、衣物或現金紅包祝賀,也大都不拘泥于形式和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