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調查國內288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者,發現有11.7%人出現“長期冠病”的情況,即康複後還是持續出現症狀。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調查288名病人,其中183人曾覆診。研究顯示,11.7%人在染疫半年後,依舊長期出現久咳不愈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狀,還有人感到持續疲勞、眩暈和失眠。
康複者體內也會産生容易産生炎症的蛋白物質,這些物質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長期冠病”的情況目前尚在研究中。世衛稱,面對新冠肺炎尚存在著許多未知。目前從印尼入境新加坡的人士,必須出示持陰性的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測試(PCR)檢測結果,檢測需在入境前48小時內進行。若能未出示,有關人士或將被拒入境。
而當下新冠變種病毒德爾塔(Delta)肆虐,另一個變種病毒Lambda引起全世界公共衛生部門和專家的關注。該變種病毒目前已出現在31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爲“值得注意的變種病毒”。
Lambda變異毒株是什麽?
從6月開始,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使用希臘字母來指代這些變種毒株,如去年9月在英國首次發現的第一個變種毒株被稱爲Alpha,隨後南非發現的變種毒株稱爲Beta,印度發現變種毒株爲Delta。這樣的科學命名被延續使用,以希臘字母順序命名,以防止任何變種毒株與城市或國家等敏感話題相關聯。
但其實Delta一開始是以“印度變種”命名的,印度政府對其表示不滿。現在它被更名爲Delta,德爾塔變種毒株導致了全球80個國家的新冠肺炎病例死灰複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因此,在南美安第斯發現的變種毒株也在這種情況下,被更名爲Lambda。(注:這是希臘字母表的第十一個字母。這些術語是由科學家愛因斯坦引入的。)
早在2020年8月,秘魯首次報告了“Lambda”變種毒株,專業上稱爲“C.37”變種。阿根廷Malbrán研究所人員也于去年11月上報了該變種到衛生部。隨後,在今年1月以來,依賴阿根廷科技創新部的國家項目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樣本中陸續檢測到Lambda變種毒株。
今年5月,在秘魯首都利馬分析到的80%樣本中都已經存在該毒株。秘魯衛生部長Óscar Ugarte提出這可能是該國出現新冠疫情第二波高峰的原因。其實,在今年3月,Lambda就出現在利馬40%以上的患者樣本中,但一直沒有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
危險性比德爾塔更強?
在秘魯首次發現的Lambda變種病毒(C.37)現又引起世界關注,該變種病毒的S蛋白上存在7組突變。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秘魯5月及6月的新增病例中,82%的患者感染了此變種。而去年12月該變種病毒首次被發現時,感染率僅0.5%。
報道指出,Lambda病毒不但傳播力可能比Delta變種更強,同時更令人不安的是其致死數據:自暴發疫情以來,總人口爲3200萬的秘魯已有逾200萬人感染病毒,19.4萬人死亡,爲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此外,智利感染Lambda變種的患者也達到新增的近1/3。
世衛組織將其類爲“值得注意的變種毒株”是爲什麽?
2020年1月以來,世衛組織醫學專家致力于調查和評估新冠病毒的演變情況,他們與合夥人、專家、國家政府、機構和研究人員合作,一起審議檢測到的所有變異毒株。
2020年底,出現了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更大風險的變異毒株,當局立刻使用“值得注意”和“擔憂”的特定類別標示這些毒株,以便當局優先跟進和研究指導在全球範圍內應對新冠疫情。
Lambda變種毒株已經出現在30多個國家,這意味著這種新冠病毒變種毒株未來還可能傳播到世界其他不同地區。
當疫苗遇到Lambda變異病毒
疫苗效果雖下降但仍有效。智利大學的莫妮卡·阿塞維多Monica Acevedo及其同事使用從中國接種了兩劑疫苗後又感染新冠病毒的當地醫護人員的血液樣本中研究了Lambda變種對病毒傳染性的影響。
他們的結果于周四發表了一篇預印本論文,表明Lambda比Gamma和 Alpha更具傳染性,並且能夠更好地逃避疫苗接種産生的抗體。
避免感染變異病毒的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衛生當局都警告,病毒如果在社區中傳播得越多,那麽病毒變種進化的機會就越大。因此接種疫苗仍很重要,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風、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避免在封閉空間進行社交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