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攝)
作者 任千裏
一名50歲男子,因爲在白沙政府組屋裏養了25只雞,還當起了“城市農夫”售賣活雞,6月9日被控,引起不少人關注。
新聞報道裏有一點相當有趣: 原來法律規定新加坡組屋是可以養家禽的。只不過不能飼養超過10只,而且不能拿來做生意。
男子被控的罪名是經營無執照的農場,而且做起非法家禽生意。官司接下去會怎麽發展,相信很多人有興趣追。
最近一兩年,湯申路和新民路一帶,就有組屋居民爲了要不要放任野雞在當地生活而引發投票活動,然後又因爲野雞繁殖太快而要求遷移一部分。
都市裏的家禽故事,容易成爲市民話題,從中也看出新加坡社會的溫馨一面。
芽籠三巷拆遷後,原本住在那裏的住戶搬去了組屋,卻帶不走他們的家禽小夥伴。(新明日報)
我大半生住在組屋區,近年也看到附近私宅有人在地面層狹小的空間養雞,可見一些新加坡人其實可以接受不全是鋼筋水泥太幹淨的環境或者生活習慣。
越來越多人不介意在居住空間與家禽或一些野生動物共處,只要看看大家對隨處亂竄的野雞、野狗、野豬的調查反應就知道,對雞的接受度還是最高。
至于近期因爆沖獵殺飼養魚而引起注意的水獺,看似可愛,巨大的破壞力會不會引發反感,值得觀察。
新加坡生活安逸,很多有閑的人喜歡在組屋區栽種花草植物,甚至蔬果。一些市鎮會也用心規劃,成爲一道景觀。
組屋區一些市鎮會規劃的種植園。(聯合晚報)
我想未來隨著居家辦公越來越普遍,很多人在住所附近的活動時間越來越多,或許對生活的要求也會擴大到養雞。
想想,養雞可以帶來養寵物的快感,又能收獲雞蛋,對我國要滿足國人蛋白質供應的農業大計有幫助,卻沒有耕作農作物的辛勞,對一些居民就可能是有吸引力的活動。
但現有組屋建築不容易滿足類似養雞的要求,除了噪音,排泄物也可能造成排水管道汙染。
最好的辦法是在未來新的組屋規劃中,保留一片稍微邊緣的空地(或鄰近公園),以半水泥半開闊的方式規劃供居民養雞鴨的農舍。
筆者的手繪構想圖。(筆者提供)
水泥是爲了隔開部分噪音,開闊部分則面向公路或公園空地,以圍欄圈起。整個範圍內區隔爲若幹地塊,供居民免費申請飼養。由于下水道另外鋪設,比較不怕汙染土地。
分割地塊供居民種植農作物的做法,現在一些鄰裏已經在做。有人或許會擔心居民之間會不會爲了取得土地爭吵?其實不會。因爲取得土地的條件是必須真正去“務農”,而有心去飼養雞鴨照顧雞鴨的人,不可能多。
這樣一片田園風光,用途非常廣。
首先,是教育功能,未來新加坡的孩子不會不知道家禽啼叫聲是怎樣,或者他們吃的雞蛋雞肉從哪裏來。
其次,如果普及到一個程度,可供應若幹比例的天然蛋白質,可以加強本土農業生態和健康飲食。
第三,本地要發展農業,這是培養基本農業人才的環境。
第四,雞舍範圍的土地相當肥沃,伴隨種植一些有食用或藥用功能的農作物,可以相得益彰。
第五,對從事飼養的居民來說,這些都是有益身心的勞動和寄托,可以舒緩都市生活的精神壓力。
第六,促進鄰裏關系與認同感,這是無法衡量的好處。
可以設想采用這種現代化,適合城市生活的雞舍。(聯合早報)
至于目前的情況,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大家都看到組屋區內很多多層停車場,高層部分經常空置。只要選擇一些不那麽靠近住宅的,加以改良排水等系統,裝置隔音設施等等,或許可以作爲一個實驗。
當然,前提是調查鄰近居民的意願如何。
如何分配收成必須由每個居委會或鄰裏自行決定。因爲土地免費,最好做法是部分歸勞動者所得,另外大部分送給各區養老或慈善機構,對老化嚴重的新加坡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
如果産量多,也可以在鄰裏間辦周末農場市集,增添生活情趣。
讓組屋生活不枯燥,除了增加運動和休閑設施,把農業生活方式帶進來,是很有意義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