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種族歧視事件頻頻曝光 官民言行都受質疑外表看起來像印族的達維·帕賈實(白衣者)與女友走在烏節路上時,突然有一名華族男子(白衣者)路過時,用英語對他們說一句:“真是丟臉!”後就走掉。感到莫名其妙的帕賈實于是上前質問男子什麽意思,女友則拿起手機拍下整個過程。(視頻截圖/紅螞蟻制圖)
作者 紅螞蟻
過去幾天一起種族事件引起熱議,引來幾位部長譴責、公衆議論紛紛,就連反對黨領袖也出來表明立場。(想看這部分內容可以直接跳到相關段落)
這個事件是在持續發酵中的“異族情侶遭華族男子辱罵事件”。
事發經過
上星期天(6月6日),名爲達維·帕賈實(Dave Parkash)的網友在個人面簿發表一個視頻,稱自己與同爲新加坡人的男子接觸後,感到尴尬、被羞辱且內心很受傷。他寫道:
“男子自稱是種族主義者,還怪我們推行種族主義,只因爲我和女友都來自不同族群。他在公共場所羞辱我們,辱罵我們好似我倆做錯了什麽。我來自混血家庭,我女友也是。我們兩人雖然是混血兒,卻爲身爲新加坡人深感自豪。我認爲我們不應該因膚色而當衆受辱。愛情就是愛情,無關乎種族,無關乎宗教。你我都應該能夠愛我們所愛之人。讓我們不要成爲像這名男子那樣的人。”
事發時,外表看似印族的帕賈實與看似華族的女友正走在烏節路上。一名60歲華族男子經過他們時,突然用英語對他們說一句:“真是丟臉!”然後走掉。感到莫名其妙的帕賈實于是上前質問男子什麽意思,女友則拿起手機拍下整個過程。
兩人發生口角的視頻長達9分半鍾,該名華族男子不斷重複以下信息:
像帕賈實這樣的印族男子不應該“獵捕華族女性”,既然對自己的印族文化感到驕傲,就應該與同族女子交往結婚。他甚至叫帕賈實應該回去印度。
像帕賈實的女友那樣的華族女子,本就不該和印族男子交往。
雖然帕賈實在視頻中嘗試向華族男子(後被證實爲義安理工學院一名陳姓講師,院方已暫停他的教學職務展開內部調查)解釋,他的父母親是印裔與菲律賓裔,女友則是華裔與泰裔混血,對方依然繼續侮辱他們。
帕賈實與27歲的女友。(聯合晚報)
鬧到最後,華族男子才坦承,口中所說的那些“對此深感不滿的華人”,其實就只有他自己一人。 這個視頻截至今日已被分享了近1萬8000次,超過1萬人留言。大部分留言都是怒氣沖沖來勢洶洶,認爲視頻中的華族男子踩過線。
部長們的斥責
上述視頻在6月6日中午12點左右發出後,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當天下午2點半就火速回應了。
他在面簿轉發了視頻並寫道,有人發送這個視頻給他,如果視頻中的事真的發生,那實在太可怕了。
“似乎有越來越多人認爲,公開發表咄咄逼人的種族主義言論,是可以被接受的行爲。每次發生這種事情,也總有人會嘗試辯解開脫。這是不能被接受的行爲,也很令人擔憂。我過去一直相信,在種族包容與和諧方面,新加坡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看到最近的一些事件,我已不再這麽確信。想聽聽大家對上述視頻的看法。”
一天後,教育部長陳振聲也在面簿上針對此事及上個月初的另一起種族辱罵事件作出回應。
他強調說,種族間的不包容違背了我國的建國價值觀,在本地社會沒有立足之地,並指出本地約有五分之一的婚姻屬于跨族婚姻。
畢丹星:涉及種族主義時,別讓私人意見公開化
國會反對黨領袖、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8日)在面簿發表意見,一開頭就寫道:
“在2011年出版的《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書中,建國總理李光耀曾分享說,如果他的女兒希望嫁給一名非裔黑人,他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她:‘你瘋了’。他也在書中對跨族婚姻持保留態度。”
“我會對那本書以及已故建國總理在書中的感想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爲那本書是在2011年大選前出版的,那一屆大選是我首次以競選人身份參選。矛盾的是,在同一本書中,李先生卻將‘異族婚姻’作爲例子,說明爲何某些族群比其他族群融合得更好。”
“看來李先生對異族通婚,有他私下的看法,也有公開的看法。我知道有些年老一代的國人反對異族通婚。一些華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跟外族或其他宗教信仰者結婚,一些跟李先生同代的馬來族和印度族也有同樣的看法。”
“隨著時間推移,當他們看到自己孩子的婚姻幸福,看到自己的孫子出生,他們的想法就改變了。即便是如此,多數人不會以中傷他人的語氣公開說出自己私下的看法。”
畢丹星說,新加坡作爲一個多元種族且文化日益多元的世俗社會,公共空間是所有國人不分種族、宗教、性向等,供大家積極參與和共享的空間。大家自然有權在私下抱持自己的看法,但作爲一個社會,難道我們不應該揭發那些私下的偏見,以便讓公共空間更安全更具包容性?
資深媒體人默樂(Bertha Henson)看到畢丹星的貼文後,也來摻和一腳說,畢丹星將“李光耀”搬出來,反而讓整個事件更混亂了。她認爲那根本不是建國總理私下的談話,更不是在寫書過程中與兩人聊天時隨意說出來的私人意見,而是刻意寫出來讓公衆閱讀的“公開看法”。
小結
紅螞蟻把各路人物的意見整理如上,是要讓讀者參考,並且願與大家一起反省共勉。
在新加坡,種族問題向來敏感。
近年來,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各式激烈和不當言行一再被曝光,引起不良反應。
禍從口出,平民百姓需要小心,政治人物也要謹慎。因爲你不知何年何月,你幾十年前說過的話,突然成了爭議焦點,引起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