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關于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第6集團軍沒有實施突圍的原因一直存在質疑和爭論,爲何這個擁有近30萬人的野戰集團軍最終連突圍的嘗試都沒有實施?尤其是當解圍部隊距離包圍圈不到50公裏時,第6集團軍仍舊沒有發起突圍行動,人們質疑保盧斯的猶豫不決,也指責曼施坦因的推卸責任(不下達突圍命令),那麽到底第6集團軍的真實情況是怎麽樣的呢?下面我們將詳細分析德軍第6集團軍在合圍期間的突圍能力以及突圍計劃,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 第6集團軍的規模及作戰兵力
隨著11月23日包圍圈的封閉,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包括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軍、2個羅馬尼亞師以及大批的作戰支援和戰鬥勤務支援部隊。希特勒宣布斯大林格勒地域爲要塞地區,所有單位全部歸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部指揮,共有5個軍(包括1個裝甲軍),23個師(3個裝甲師、3個摩步師、1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高炮師),總兵力約28.4萬人,如果再加上約6萬名俄國志願者,包圍圈的總人數將達到34萬人,擁有坦克139輛、突擊炮31輛、反坦克炮322門、火炮535門、火箭炮270具、高射炮238門、各種車輛10000萬輛。
僅從規模上來看,被包圍的第6集團軍實力非常強大,但是鑒于蘇軍四面八方不斷發起的強大攻勢,第6集團軍並不能集結起太多的兵力用于突圍。按照第6集團軍司令部的估計,即便選擇在包圍圈剛剛形成的一周內便選擇突圍,能夠編入突擊群的也只有3個裝甲師和3個摩步師,這些師早已經在此前的斯大林格勒巷戰中損失嚴重,實際可以湊齊的兵力只有29個作戰營,其中只有7個營戰鬥力爲強(編制的70%)、11個中等(50%)、8個虛弱(50%-30%)、3個耗盡(30%以下)。這6個德軍師只有121輛坦克,大部分都投入前線支援步兵的作戰,能夠迅速集中起來的不超過60輛,剩下的坦克只能通過再部署逐步投入到突圍作戰中。
決定性的因素是德軍第6集團軍糟糕的機動力,由于在蘇軍發起攻勢前,第6集團軍疏散了大批的馬匹到後方以便安然渡過冬季(預計斯大林格勒的戰鬥要到第二年春季結束,將馬匹留在前線只能加重後勤負擔,並且遭受不必要的損失),結果現在第6集團軍的各步兵師嚴重缺乏馬匹來拖拽重武器和物資,這成爲該集團軍成功突圍的主要障礙。另外,盡管擁有10000輛各種車輛,但是由于燃料缺乏,僅能保障部分車輛投入使用,這導致第6集團軍的大部分士兵只能依靠步兵突圍,而且必須丟掉大部分的重武器和物資。這些僅持有輕武器而且沒有野戰工事掩護的步兵單位根本無法抗衡蘇軍的坦克,這也是爲何保盧斯會做出突圍行動可能挽救半數兵力但不排除全軍覆沒可能的估計。
• 第6集團軍脆弱的空中補給
德軍第6集團軍的覆滅,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不利的空中補給,保證爲第6集團軍提供足夠的空中補給是整個解圍行動成功的基本前提,因此當德國空軍不能勝任這個補給任務時,第6集團軍的前途就已經非常渺茫了。按照第6集團軍司令部的計算,德國空軍每天至少要運送750噸物資才能爲集團軍提供充足的補給,而500噸則是保證集團軍最基本戰鬥力的限度,300噸只是集團軍爲生的最低限度。
在曆時71天的空運期間,德國空軍總共運輸了8350噸物資,平均每天117噸,遠低于第6集團軍最低標准的300噸,這也就解釋了第6集團軍的戰鬥力爲何下降的如此之快。在最關鍵的12.1-12.12期間的空中補給平均每天只有97噸,德軍第6集團軍不得不對彈藥、燃料和食物進行嚴格的控制,可用于突圍的資源也就不斷的減少中。如果能夠爲第6集團軍提供充足的補給,那麽該集團軍就可以始終保持著一個滿編裝甲師的突擊力量,並且具備更遠距離的突圍能力,而無需在30還是50公裏的突圍距離上苦苦猶豫,也不用第57裝甲軍(解圍部隊)獨自陷入和包圍圈蘇軍的苦戰中,第6集團軍的突圍部隊將可以和第57裝甲軍實施一場協同的進攻,這無疑會大大增加突圍成功的幾率。
• 突圍計劃“霹雳行動”的可行性
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在拒絕了第6集團軍最初的突圍請求後,隨著蘇軍合圍圈的不斷加固,便只能對從外部對第6集團軍實施一場解圍行動了。德軍將在外圍集結一支強大的解圍集團(最初計劃集結2支解圍集團,最終只集結了1支,而且實力僅有一個裝甲軍),從西南方向發起進攻,推進90公裏。而包圍圈內的第6集團軍也將集結一支進攻力量從包圍圈的西南面發起進攻,計劃推進50公裏,從而使兩支德軍部隊實現會師,重新打開一條地面通道。
在打開地面通道後,關于第6集團軍是否撤離斯大林格勒要塞區的問題尚未做出最後的決定,陸軍總司令部要求第6集團軍繼續堅守要塞區,解圍行動只不過是爲第6集團軍打開一個地面通道,重建地面補給線。而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認爲不可能長久的維持這個狹窄的地面通道,待打開這個通道後,第6集團軍應該盡快組織撤退,否則存在再次陷入合圍的危險。無論選擇哪個,都必須先爲第6集團軍提供緊急的物資補給以恢複其戰鬥力和機動能力(解圍部隊攜帶了一支運載3000噸物資的運輸車隊,以便對第6集團軍實施緊急補充)。由于第6集團軍的大部分單位已經喪失了機動能力,在實施解圍行動時,該集團軍的大部分仍舊必須堅守現有防線,因此集團軍並不能全力投入到打破包圍圈的進攻中。
由于空運補給情況非常不理想,第6集團軍的作戰能力正在快速的下降,尤其是燃料的缺乏越來越嚴重,一部分坦克已經不能進行機動,只能作爲固定炮台使用,可用于突圍的兵力也在隨著時間的延長而不斷的減少。12月1日,第6集團軍可用于突圍的部隊規模在13-15個步兵營和100-120輛坦克,突圍距離50公裏;到12月7日,則下降爲7-11個步兵營和60-80輛坦克,突圍距離50公裏;到12月17日,則近剩下8-10個步兵營和50輛坦克,突圍距離也下降爲30公裏。也就是說解圍部隊必須推進到距離包圍圈30公裏處,第6 集團軍才會發起突圍行動,但是解圍部隊未能推進到這個距離上。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也沒有向第6 集團軍下達任何突圍的命令,這最終導致第6集團軍沒能發起“霹雳行動”。
•戰役 總結
回顧這場決定東線德軍命運的大決戰,第6集團軍唯一可能全身而退的機會,就是在蘇軍剛剛達成縱深突破尚未來得及封閉包圍圈的幾天內(11月18日-22日),德軍第6集團軍實施果斷的撤退,如此第6集團軍大體可以保存70-80%的兵力,不過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絕不會允許這麽做。另外就是包圍圈剛剛形成的第一周(11月23日—30日),蘇軍尚未來得及完成防禦部署,德軍第6集團軍還擁有一定的機動能力,如果果斷實施突圍,有很大幾率可以解救集團軍的半數兵力;此後,第6集團軍便基本沒有突圍的可能性了,空中補給情況非常糟糕,而第6集團軍又不得不遂行激烈的防禦作戰,突圍能力開始急劇下降,只能依靠外部的解圍行動了,而解圍部隊的實力又太過弱小(只有1個裝甲軍),無法獨立打破包圍圈,第6集團軍迫于物資短缺也不能實施協同作戰,整個解圍行動也就不可避免的失敗了。盡管保盧斯和他的參謀們精心計劃了“霹雳行動”,但是始終沒能夠實施,他們的上級頓河集團軍群司令部始終沒有下達突圍命令,東線戰場上最強大的一個德軍野戰集團軍覆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