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發集團于1989成立,曾在2006年榮獲最佳水源公司的殊榮。2013年9月,李顯龍總理爲凱發集團的大泉海水淡化廠主持開幕。
時隔不到八年,凱發集團卻在2021年7月21日正式清盤,導致3萬多名持有優先股和永久證券的散戶投資者蒙受巨額損失,當中不乏有年長者,投資失利一虧就是數十萬退休金。
凱發集團陷入財務困境,主要是因爲大泉海水淡化廠的虧損。
根據專業顧問K4K Training & Advisory SL的評估,在2018年3月,大泉海水淡化廠市值爲14.7億新元。但在2018年9月,該廠的市值卻跌至6.5億新元,半年內蒸發掉8.2億新元。凱發集團宣稱,是因爲電力市場疲弱,導致海水淡化廠的收入大打折扣,所以海水淡化廠的市值也跟著貶值。
凱發集團的解釋,令投資者(包括筆者在內)半信半疑。
投資者質問凱發集團的每年財務報告都通過國際會計事務所KPMG的審核。KPMG在年度的審計彙報中,從沒提到海水淡化廠的估價過高。然而,該廠的市價卻在六個月內,突然虧損8.2億新元,令人不可思議。
巨額虧損導致凱發集團陷入財務危機,最終清盤,優先股和永久證券的散戶的投資也瞬間歸零。這顯然令新加坡金融市場,蒙上一層陰影。
凱發集團事件揭露了新加坡企業監管(Corporate Governance)仍有待加強。當局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以保護散戶投資者。
一、加強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條例和對上市公司的監管
近年來,除了凱發,來寶集團(Noble Group)在2018年也因財務危機而清盤。投資散戶紛紛蒙受虧損,只能暗歎投資失利。
監管機構必須加強上市招股的監管,並設立法律機制,協助散戶投資者通關法律途徑,向清盤的公司進行訴訟。
二、對董事與會計事務所追究法律責任
上市公司因財務困境而清盤,該公司的董事與負責財務審計的會計事務所自然難逃責任。但在以往的清盤案例中,監管機構很少會對董事與會計事務所追究法律責任。
有鑒于此,商務調查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已在2020年6月,聯手調查凱發在大泉水電廠項目上的披露是否有疏失,以及2011年至2018年間是否未遵循會計標准。
至今,該調查已進入尾聲,但調查結果還未出爐,凱發集團是否有違法仍然是個謎。
在官方調查結果未揭曉的情況下,散戶投資者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維護散戶投資者的利益。然而,律師費用昂貴,不是每個散戶投資者可負擔得起。
日前,有6名凱發投資散戶組成一個投資散戶訴訟委員會,准備以集資的方式,爲優先股和永久證券的散戶,尋求法律咨詢。 感興趣的讀者,可點擊這個鏈接了解詳情。
新加坡致力于成爲全球的頂尖金融中心,如果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減弱,或者對散戶投資者的保護不足,此願景恐將遙遙無期,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