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3日在總統府和到訪的美國副總統哈裏斯一同舉行記者會。(法新社)
作者:韓詠紅
在美國撤軍阿富汗的亂局暴發後不久,美國副總統哈裏斯展開了上任來的首次亞洲行。她此行的任務明確:協助拜登總統修複美國的區域夥伴關系,用她的原話說:在印太地區的夥伴關系是美國的“最高議程”。哈裏斯必須爲美國的“印太願景”進行遊說,而阿富汗的局面,無疑爲她的任務增添了難度。
在本周一,哈裏斯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後的記者會上,四家提問媒體中就有三家提到了阿富汗,其中最尖銳的提問都來自美國自家媒體,對准拜登撤軍計劃的荒腔走板發難。
路透社記者還當著哈裏斯問李顯龍:阿富汗政府的失敗,“會不會讓你重新計算美國在軍事上和經濟上,作爲本區域夥伴的可靠度?”
李顯龍估計事先預料到會有這一出。在這個直播的記者會上,李顯龍在回答時指出,人們怎麽看待美國對本區域的決心和承諾,會受到美國接下怎麽做的影響,包括美國如何在本區域重新自我定位,如何與廣泛的朋友與夥伴互動,如何繼續反恐鬥爭。
他跟著解釋,各國時不時需要重估形勢和調整自我定位,過程有時順暢、有時會走彎路,但是成功的國家標記,就是能認真看待長期利益和長期夥伴,並且長久維護它們。過去70年多來,作爲本區域安全的保障者和繁榮的支持者。美國的良善與建設性影響爲亞洲帶來了巨大變化,新加坡希望美國繼續扮演這個角色,並在未來的許多年繼續和本區域互動。
對于目前處境尴尬的拜登政府高層,新加坡給予了熱情與真誠歡迎,這身體力行了李顯龍提到的信念——認真看待長期利益和長期夥伴關系,而不是只顧眼前,做一錘子買賣。
再細細體會,李顯龍這番“長期利益與夥伴、長期維護”講話和新加坡的態度,也可視爲對客人的婉轉客氣提醒與示範。
事實上,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下滑,亞洲國家懷疑美國對本區域的誠意與投入能力,並非只是由于美國撤軍阿富汗的慌亂,而是早已持續好幾年了。前任總統特朗普從國際上“退群”、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影響的不只是中國,也傷及了其他貿易夥伴甚至美國的盟友。而特朗普在任的五年裏,從未完整出席過一次東亞峰會,美國特使的級別還降了格,顯然不重視亞洲和東南亞。
不過,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對亞洲又仿佛十分關注,比如它會施力朝核問題,但它最在乎的,看起來是與中國的較勁。中美對抗的旋律,一直延續到拜登時代。
美國如今高調宣示與印太地區的夥伴關系是“最高議程”,是真的重視這個區域,還是爲了與中國一較高低?
新方人士對美國意圖最直搗核心的公開提問,在前駐美大使陳慶珠與美國高官舉行的公開討論會上表達得淋漓盡致。陳慶珠沒有糾纏于美國的承諾有多牢固,而是直接問隨行哈裏斯出訪的三名美國官員:美國重申對本區域的承諾,“你們要從本區域得到什麽?”
她更直言,美國口口聲聲說承認東盟的核心地位,但印太四國機制卻讓東盟擔憂會被邊緣化,而美國清楚知道東盟不會樂意參加一個針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組織。
這番诘問,清楚展示新加坡對選邊問題的警覺與堅定意志。
這也是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共同心聲:大家沒有小看美國走出一時逆境的潛力,期望美國在本區域繼續發揮作用,也期望美國深刻了解本區域國家的長期關切:不希望中美對抗,也不願淪爲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工具。即使與中國有海洋主權爭議的越南,其總理範明政也在哈裏斯到訪前先會見中國駐越大使熊波,表明越南不會與任何國家結盟對抗其他大國。
過去幾年裏,隨著中美矛盾不斷加劇,一些中國朋友經常對新加坡“不選邊”的表態不以爲然,質疑這能持續得了多久?
想起來,拜登批評阿富汗政府“缺少爲自己而戰的意志”,好像可以回答“如何不選邊”的問題。
現實中,小國深知,大國在順境時可能把你忘了,有力量時又可能逼你站隊,小國不堅持獨立自主,就可能淪爲附庸。東盟各國如果擋不住壓力“選邊”,本區域就可能分裂。因此,“不選邊”也是一種爲己而戰的意志,其中沒有“如何”的問題,有的是“必須如此不可”,這與小國的命運生死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