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多少人民幣?看完終于明白了
古代一兩銀子等于多少人民幣?看一看你現在月收入是幾兩銀子?
一兩銀子在古代曆朝到底可以買多少東西?到現在很多人還是沒什麽概念,在很多電視劇中,常常會出現一個地主或者俠客從兜裏甩出幾十兩上百兩銀子打賞小厮或者吃一頓飯,更誇張的用出了上萬的銀兩單位?現代人看個有趣,殊不知這有多荒謬。今天,我們來扒一扒,一兩銀子到底在古代有多少的購買能力。
事實上,中國古代銀礦缺乏,導致國內銀兩缺乏。而在閱讀了一些古籍後,我們發現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高。一兩銀子在清初大約等于一千二百多錢,到了道光年制以後一兩銀子大概等于三千文。直到清末,一市斤豬肉(相當于1.2公斤)只要20銅板,而買一畝田則僅需要七八兩銀子,有一百兩銀子就是現在的大地主,可以買十余畝好的土地。在明朝時,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大概一二兩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一天只拿三分錢,一個月不到一兩。而據資料顯示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只有200萬,這也是張居正變法後國庫收入豐厚的數字。
這樣說可能大家還不太直觀!我們用硬通貨“大米”來進行一個比較。以下是根據太平天國時期的米價記錄進行的粗略計算,大致可以得出白銀和白銀的貨幣價值。
在明朝萬曆年間,由于明朝的航海時代開啓,大量的外來白銀流入中國,白銀也正式成爲了通用的貨幣。一兩銀子在明朝可以買377.6斤的大米,換到現在我們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一斤在1~2元左右,假設取1.5元的中間價,可以算出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人民幣566.4元,但明朝當官俸祿很低,朝廷一般是給物,以明朝的七品知縣爲例子,年俸祿每年給90石大米,換算過來有6萬左右,創下曆史之最!
要是把這一兩銀子拿到唐朝的話,那購買力更是大的嚇人,唐太宗貞觀年間,當時一鬥米只賣5文錢,而當時一兩銀子可以折合1000文銅錢,也就是可以買到200鬥米,大家知道10鬥爲一石,那就是20石,而唐代一石大概是59公斤。
那麽就是20石*118斤*2元=4720元。
一兩銀子在當時可以說相當于現在的4720元。
小編順手查了一下唐太宗年間一個九品縣令(大概是現在科級幹部)的年薪是15.4兩。
換算一下15.4兩*4720元=72688元…這個工資…大概就是一個待遇比較好的公務員的工資?
而到了宋代,換算略微有點難度。主要原因是宋代的貨幣制度極其混亂,其記錄也是矛盾的。在宋代,流通貨幣是以“錢”爲單位。由于宋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商業的空前發展,貨幣需求空前巨大,白銀的産量和進口量都不高。當時沒有中央銀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非常混亂的局面。我們知道,一般來說,1000錢爲一貫,等于1兩銀子,但宋代卻不一樣。《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一兩銀子。
此外,宋代的"貨幣法"非常混亂,銅錢、鐵錢、鉛和錫錢同時流通,所有州都有權自己生産貨幣,還有私人鑄造的情況。錢的大小不同,成分不同,價值不同,導致宋朝貨幣非常混亂。在四川和陝西,十個鐵幣兌換成一枚銅幣,而江南南部和北部流通的貨幣又是不一樣的。也不確定一貫裏面到底有多少錢。有800或850是一貫的,480爲一貫的,也有770爲一貫,而各州的“私用隨其俗”,完全是胡來。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範圍)。1兩個基本可以買到4-8石米,按宋石66公斤計算,1兩白銀相當于人民幣924-1848元,(還有一說宋石爲96斤,相當于1對白銀672-1344元)。
我們再來看看在四大名著的《水浒》裏如何描述的,在書中經常就會看到某個人隨便就拿了十兩銀子出來。
在第十五回中,吳去石碣村見阮氏三兄弟時,就有這樣的描述:
吳用拿出一兩塊銀子,付給阮小七。他請店主買一瓶酒。買了20公斤熟牛肉和一對雞。
讓我們按照今天的價格把吳與這兩個銀子兌換成:
1、夠4個人喝的一翁酒,至少100元吧;
2.20公斤生熟牛肉很值錢,至少600元。
3、一對大雞,算少點也要100多元吧。
這三樣加起來,這一兩白銀的購買力至少是800元。
這樣呼應了我們在史書中所對應的一兩銀子大約等于800人民幣上下。
綜上所述,關于“一兩白銀的人民幣價值是多少”的問題,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清代中後期兩銀的價值約爲150-220元;
明代中期價值600-800元。
北宋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元);
盛唐4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