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海外以華人爲主體的國家。
這裏曾經是一座孤島,連淡水都不能自給,1965年獨立之時,連糧食都供給不足。爲緩解人口壓力,新生的新加坡,于1966年即推出限制生育政策,並舉國經商、以國際貿易帶動經濟。
10年之後的1977年,新加坡一躍成爲新興經濟體,但新加坡人口都總和生育率,已降低到1.82,低于人口更替警戒線2.0。
這之後,經濟上,新加坡一路絕塵,書寫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神話,可人口上,卻“一落千丈”——1986年新加坡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43,要知道,人口負增長的韓國,如今的總和生育率約爲0.95,可見當時新加坡的人口下降壓力。
有鑒于此,1987年開始,新加坡制定制定第一輪鼓勵生育政策,並在2000年、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5年不斷升級政策。
然而,到了2018年,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也不過是1.44,戰亂中的阿富汗,總和生育率可是4.3!
細究民族構成,更令人驚懼!主體民族華人的總和生育率,從1966年的4.08,降低到了如今的1.15!而第二民族馬來人的總和生育率則是2.5,此消彼長,按照這個趨勢,100年後,新加坡可就不再是華人國家了!
最有錢的新加坡人,爲何卻不願生孩子?在國內相關論文的剖析中,無一不指向了新加坡獨特的女性文化。
一、女性普遍高知,生育年齡推後
新加坡重視女性教育,從立國以來,新加坡女性受教育程度,逐年升高。新加坡25歲以上女性在學校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0年的3.1年上升到2018年的10.6年。
職場的事業意識,逐漸壓倒了傳統的生育意識,一項民調顯示,新加坡70%以上的女性,並不急于結婚生子,更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這一思想的直觀體現,便是結婚與生育年齡的推遲。
20~24歲女性單身比例從1980年的73.7%上升到2018年的95.6%,25~29歲女性單身比例從1980年的33.6%上升到2018年的66%。
相比于找對象,新加坡女性更最樂于享受獨居生活,這必然不斷推遲初婚年齡和生育年齡。
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新數據,是2017年,新加坡女性初次生育的平均年齡,大約在31.8歲。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二、女性獨立意識,事業優于生育
受教育程度提升,必然引起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
但數據上看,似乎新加坡女性獨立意識並不強,以新加坡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來看,1990年這一數據爲48.8%,2018年上升到60.2%,也並不顯著。女性中有40%是家庭主婦,似乎事業心並不強。
其實不然!細究年齡構成會發現,勞動的女性,基本是35歲以下的女性,而家庭主婦基本是40歲以上的女性。
換句話說,數據上尚且“好看合理”,只不過是兩代人的文化斷代。
老一輩新加坡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強調男主外女主內,但新一代新加坡女性,則是把事業優先于生育。
她們踴躍投身職場,把青春奉獻給了事業,生育的人生事業,也就被擱置了。
三、傳統性別觀念,女性就業歧視
新加坡延續下來的傳統性別觀念,不僅會影響家庭模式,還會廣泛影響社會制度和市場制度。
傳統儒家文化對女性角色的定位,使得企業經營者,普遍認爲女性不宜過多投身職場、女性生育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
于是,在新加坡職場,女性就業歧視滋長起來。
《2018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新加坡性別差距程度列世界第67位,其中女性和男性的同工薪資比約爲82%。
新加坡職場對女性的歧視,比如解雇哺乳期女性、避免雇傭已婚未育女性等等,毫無疑問,都在打壓女性的生育積極性,因爲一旦生育,就意味著職業生涯的危機。
于是,新加坡女性處于職場考慮,索性選擇不結婚、推遲結婚或者結婚少生孩子。
說到底,新加坡的文化底色是傳統的,但社會架構又是現代的,兩者互相沖突,使得女性無所適從,而生育,也就在這種文化與社會的沖撞中,被擱置下來。富裕的新加坡,漸漸地成了一個少子國度。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