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當局規定國人出門須戴口罩一樣,專家學者認爲,繼續教育公衆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時,還是得同步透過立法和執法更有效地讓國人逐漸養成不亂丟垃圾或記得收拾餐盤等良好衛生習慣。
但也有年輕環保人士指出,立法非長遠之計,有些人還是會違規,更有效的途徑或是探討透過制定政策,減少廢物量和減少使用對環境有害的産品。
配合昨天的世界清潔日,以及“保持清潔,新加坡”運動推廣至今邁入10周年,公共衛生理事會昨天與來自公私領域、學界和商界的人士展開對話,探討如何在本地創造更整潔和宜居的生活環境。
參與對話會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指出,其實只要一小撮人亂丟垃圾,周遭環境就會變得髒亂。所以他認爲,執法還是有必要的。他相信,只要透過宣導、教育、立法和執法等不同途徑,就能加強信息的傳遞,達到保持環境整潔。
他說,除非立法後展開執法,否則他不認爲立法是最管用的。他說,立法只能起到預防作用,大家終究還是得相互提醒應該保持適當的行爲。他希望,公衆能自動自發地養成維護良好公共衛生和環境整潔的習慣。
公共衛生理事會主席愛德華·迪西瓦受訪時則以過去亂吐口香糖的情況爲例,解釋立法和執法的必要性。
他說,當局是在相關禁令實施後,才成功改善了亂吐口香糖的情況。他也說,冠病疫情蔓延開來後,當局鼓勵大家戴口罩,但沒有執法時,大家容易忘了這些習慣。
愛德華·迪西瓦認爲:“依照過去的經驗看來,多管齊下透過執法、立法、教育公衆、教育學生等不同方式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應該繼續。”
但海洋可持續(Seastainable Co)創辦人田思惠對于透過執法,進一步達到保持環境整潔,持不同看法。田思惠是積極參與淨灘活動的本地年輕人之一。
她說,總是會有人會做違法的事,所以立法並非長遠之計。當局還須投入大量資源執法。
田思惠說,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透過相關政策,讓企業減少所丟棄的廢物,例如:按照所丟棄的塑料廢棄物等征稅。
歐盟已開始針對無法再循環的塑料包裝按公斤征稅。田思惠認爲,從政策方面下手會讓更多企業更自覺,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減少塑料廢棄物。
她也建議,與其全面禁用塑料袋或吸管,不如探討實施更針對性的禁令,禁用會破壞環境的材料,例如發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俗稱發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