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根基(Raoul Bigazzi)之名現在幾乎無人知曉,但在上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可謂大名鼎鼎,堪稱本地建築裝飾業之翹楚。僅僅檢索一下本地那一時段的舊報紙,就能看到大量與其相關的商業。作爲擅長大理石、古銅和馬賽克藝術等的建築專家,卞根基的作品爲本地建築藝術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作爲商人挺進東亞的卞根基
卞根基是意大利佛羅倫斯的藝術家兼藝術商賈。能與遠東結緣,與他敏銳的商業嗅覺有關。《香港工商日報》1936年10月19日和20日連續兩天刊登的報道,描述了這段曆史。據載,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到遠東的上海、香港進行藝術活動時,發現香港小到煙灰碟大到銅像皆依賴舶來品。于是與藝術家夥伴共同在此設立工作室,招攬顧客,爲真人或通過照片設計雕塑造型,寄到意大利鑄造加工後再將成品運回,很快就打開了市場。
後來,爲了節約成本與時間,卞根基從意大利聘請專業技術人才到香港開設工廠直接生産加工,成品有半身或全身銅像、銅質肖像、紀念品、美術及商業裝飾品等,不論大小均就地鑄造,自此訂單源源不斷,經營範圍也擴大到石材加工等領域。以“卞根基洋行”爲業務基地,卞根基成功地通過專業化經營占據了市場,獲得了大量利潤,他本人則成爲了該地區各種大理石、雲石、意大利批蕩(混合砂漿牆面)、水磨石、鍛鐵、古銅五金、瓷磚、馬賽克、彩色玻璃等工程的專家。與香港鄰近的新加坡自然也被其納入開拓的市場。
作爲慈善人士進入獅城的卞根基
有關卞根基生平,尤其是來遠東前的經曆,能供查閱的資料甚少。美國出入境歐洲移民管理局記錄處的檔案透露了一些消息。該局記載有一國籍意大利名爲Raoul Bigazzi的曾在1914年12月14日入境美國,登記身份爲單身未婚,年齡25歲。筆者雖無法核實該信息是否能百分百對號入座,但如果這就是本文主角的話,可以推算其出生時間1889年。他1924年1月來到新加坡時已經結婚。據報載,他攜夫人下榻于歐洲酒店(即前最高法院的前身,也是今日國家美術館)。
《Malaya Tribune》1919年5月7日刊登了“War Pictures”一文,報道說意大利士兵卞根基和法國士兵Willy Rogers均因爲受傷和病疾而退役。後者乃巴黎藝術評論家,他們爲了替5萬5000名在一戰期間因毒氣致盲的法國失明官兵籌款來到了新加坡。這應該是卞根基與獅城結緣之始。
1919年5月7日刊登于報紙的義賣
籌款方式是義賣藝術作品,當時本地的報紙還特地做了大力宣傳。他們帶來了備受關注的現代藝術作品,作品的形式既有繪畫,也有諸如大理石雕像、陶器、木雕等意大利藝術品。這些作品有的出自當時的藝術大師之手,包括法國等歐洲各國、美國的藝術家。例如Lucien Jonas、Stenlein、Forain、Renouard、Grell、Léandre、Berne-Bellecour、Poulbot、Hansi等等。據說,荷蘭藝術家雷梅克思(Louis Raemaekers)一系列以支持盟軍的宣傳漫畫當時十分走紅,德國政府因其作品向義賣方捐助了5萬馬克。
有關卞根基公司的宣傳(圖片來源:當時的報紙)
繪畫共有500多幅,除名家之外,還有前線戰士所畫的素描,包括素描的原件和複制品。戰士們的戰場素描,以最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對戰爭的印象以及那些戰爭的獻身者,讓世界看到1914年以來歐洲所發生的人間悲劇。
報稱這一系列傑作是在“Memorial Hall Singapore”展出,筆者推測是指“維多利亞紀念堂”(Victoria Memorial Hall),展示時間長約6天,入場費1元。所有展出的作品都以非常合理的價格義賣,淨收益捐給法國的盲兵。義賣當日,法國領事帶頭慷慨解囊。這項爲盲兵籌款的活動以巡回展方式進行,去了南美、中美、新西蘭、澳大利亞、爪哇以及美國等地。
以公益事業爲緣結識獅城後,卞根基以香港爲據點向本地拓展。例如1922年前往澳大利亞途經新加坡時,他帶來了一些青銅和大理石雕塑品,由本地的代理公司Messrs. Frankels Ltd.主辦,在位于維多利亞街的一間陳列室展示了數天。
給獅城留下的作品
1929年,卞根基在其第18次環球旅行時訪問馬來亞,當時媒體十分關注這位“著名的國際雕塑家和裝潢師”。這次行程有卞根基工作室旗下的藝術總監瓦內蒂(A. Vannetti)教授陪同,相信與當時正在建設的丹戎巴葛火車站(1932年竣工)有關。因爲有博客網民在火車站入口處大型雕塑的一隅拍到了“Angelo Vannetti”和“R. Bigazzi”的署名。另外《海峽時報》1932年5月2日報道火車站舉行開通儀式的一文寫道:“四個巨大人物占據了正面突出位置,……這些人物是由佛羅倫斯卞根基(Raoul Bigazzi)工作室的傑出意大利雕塑家安吉利諾·瓦內蒂(Angelino Vanette)執行的。”雖然瓦內蒂的名字拼音有出入——筆者認爲這是早期報紙常見的弊病,但明確載明瓦內蒂就是這些雕塑的作者。因此,卞根基工作室承擔了該組雕塑的設計制作,應當是確鑿無疑的。
丹戎巴葛火車站(圖片來源:《海峽時報》1932年5月2日)
丹戎巴葛火車站的大理石雕塑(圖片來源:Singapore The Encyclopedia)
位于岌巴路的火車站,于2011年停止使用,服務了79年後被列爲國家古迹走入曆史。車站對上一輩新加坡民衆來說印象深刻,其進口處那四尊約九英尺的高大雲石雕塑尤爲引人注目。左起第一尊雕像肩扛玉米左手握著鐮刀,代表“農業”;第二尊右手拿著張開的紙卷,左手握著錢袋子,代表“商業”;第三尊半裸的男子雕像左肩扛著一塊巨石,表示“運輸”;第四個寓意“工業”的雕像,則是一身體健壯、肌肉發達的男子揮著鐵錘。四尊具有古希臘風格雕塑上方的四個英文字母FMSR,是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s縮寫。
“獨立橋”上的兩尊石獅也與卞根基有關。根據《星洲虎報》1956年8月23日報道,獅子原始草圖由公共工程局屬下的建築師L.W.Carpenter先生繪制,交給卞根基制成雕塑小稿,再令其將照片寄回該局審核修改定樣,最後才委托卞根基制作。
獨立橋的石獅(圖片來源:《星洲虎報》1956年8月23日)
石獅由卞根基督導一名學生在菲律賓馬尼拉制成,然後運到新加坡。獅子每頭重兩噸半,時價1萬4200元。後來,隨著獨立橋的擴建和更名,石獅幾度遭到搬遷,目前落戶于新加坡武裝部隊軍訓學院。必須提一下的是《星洲虎報》將Raoul Bigazzi,誤寫爲Raoul Eigazzi,可能也是致使不少人對獨立橋獅子作者産生誤解的原因之一。
卞根基還參與承建了不少本地的工程。二戰前主要有Hong Kong Bank、Meyer Cham-bers和Union Insurance building。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可稱之爲公司招牌項目的就是著名企業家余東旋建位于索菲亞山(Mount Sophia)的豪宅Eu Villa。
Eu Villa(圖片來源:Singapore Pictorial History1819-2000)
據稱卞根基在二戰期間,被關押在赤柱拘留營(Stanley Internment Camp),詳情待考。戰後他重整旗鼓,繼續自己的事業,參與了本地The Bank of China、Finlayson House、Odeon Cinema和Lim Bo Seng memorial的建造。另據1952年7月10日和11月6日《海峽時報》“Lions from China for memorial”、“Pagoda memorial for Singapore hero”兩文可知,由黃慶祥(Ng Keng Siang)設計于1954年揭幕的林謀盛紀念塔,所有銅料和雲石皆由卞根基公司負責。這座紀念塔的三層銅制塔頂和塔基安放的四尊銅獅,都是在香港卞根基公司鑄造後船運新加坡組裝。
林謀盛紀念塔(作者攝于2020年3月)
被冒名的尴尬
卞根基公司創辦後在香港與東南亞名噪一時,漸漸出現冒牌者,令卞根基不得不處處提防。例如1924年11月和12月間多次在本地報紙上提醒客戶當心不良的冒牌貨,鄭重聲明自己作爲意大利佛羅倫斯的雕塑家兼裝潢商,在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唯一委托的代理商是Frankel Brothers,除此代理商外與其他任何公司沒有關聯,而且嚴正警告若有人試圖以其名義進行活動,或將作品冒挂其名,將追究法律責任。所謂無風不起浪,如此頻繁登報聲明,說明當時的冒牌者威脅到其聲譽與利益。二戰之後,其代理權改由A.Clouet & Co.接管。
極有趣的是,卞根基萬沒想到百年後的情況截然相反,人們是將他的作品張冠李戴。本刊發表過的拙文《點綴獅城曆史文化的獅王》,已經提及《聯合早報》的文章認爲卞根基負責制作的獨立橋石獅是諾利所作。不僅如此,《新加坡百科全書》與該文還將火車站前的雕塑冠上了諾利之名,而文物局設在愛琴橋頭的諾利簡介、維基百科和不少博客也持同樣見解。除了以訛傳訛外,卞根基與諾利的確有不少共同點,加上人們一看到獅子就不經意地聯想到獅王諾利,便是引起誤解的原因吧。
不過,即便如此也無法撼動卞根基的聲譽。卞根基公司的業務遍布四海,幾乎在世界各地區都有專門代理商。從宮殿、辦公樓、火車站到名流富商的私人住宅、墓地,卞根基公司無所不承建並且數量可觀。僅僅就參建的銀行而言,從開業至1955年的34年裏就達74間,分布于從北京到孟買的遠東地區,是當之無愧的“著名的國際雕塑家和裝潢師”。
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城市的美像交響樂的美。當我們在享受著這一凝固的音樂時,必須感謝那些用心血譜寫出美妙音符的藝術家,當然,我們也有必要弄清真正的譜曲人。
參考文獻:
1.《香港工商日報》1936年10月19日、20日。
2.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16 April 1957。
3.The Straits Times: (26 Feb), (9,6 Dec. )1924, 5 Feb. 1929, 2 May 1932, 18 April 1952, 6 November 1952, 18Sep.1953, (19 April ,23 Sep. )1958, 2 June 1962。
4.Malaya Tribune: 6 June 1922,5 February 1929。
5.《星洲虎報》1956年8月23日。
(作者爲晚晴園華文義務導覽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