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與冠病共存,當是在保持疫情在可追蹤、可匡列的範圍的情況下,容忍病毒在社會低度傳播,逐步解除國內限制措施,以達到救濟民生的目的。(海峽時報)
作者 何東生
隨著防疫策略由“零容忍”逐步轉向“與冠病共存”,我國冠病確診數目在過去幾周陡然增加,每日新增病例屢創新高。
在此情勢下,政府采取審慎觀察的態度,一面部署醫療資源,一面爲病例飙升給民衆打預防針,並呼籲人民自律。筆者認爲,當下正處于與疫情拉鋸的緊要關頭,亟需正本清源,適時檢討防疫措施。
我國冠病確診數目在過去幾周陡然增加,不少小販中心暴發本土感染群。(聯合早報)
首先,應明確我國建設與冠病共存社會之初衷。
縱觀全球,各國與冠病共存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因民衆不滿防疫措施、有的因政府無力防堵疫情、有的陷入意識形態之爭,有的成爲當政者不作的借口。
然而,凡此種種,均非我國情狀。我國政府有能,人民惜身,上下一 心,唯經濟問題而須放棄“零容忍”的策略。因此,我國與冠病共存之意義必不同于他國,他國社會之圖景必不能爲我國開放之藍圖。
顯而易見,此次疫情對我國各個經濟領域的影響是苦樂不均的。 過去一年,當旅遊航空、餐飲零售以及文藝領域苦苦掙紮之時,金融保險、資訊通信、制造海運等行業強勢反彈,有些領域的表現甚至超越過往。
根據貿工部評估,受沖擊的領域主要緣于邊境管制與國內防控措施,而繁榮景象則集中在外向型經濟領域,主要受到國際因素影響,並不操之在我。放寬防疫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疫情期間冷冷清清的樟宜機場。(海峽時報)
其次,建設“冠病堅韌”的社會不等同于打造與冠病共存的個體。
德爾塔變種的驚人威力再次警醒我們,人類個體與新冠病毒,只有你死我活,沒有和諧共處。我們隨時面臨傳染更廣,傷害更大的變種病毒突破現有疫苗,在一夕之間掃盡醫療資源。
另外,國外一些研究也指出,冠病所導致的長期後遺症,不可不察。因此,加護病房(ICU)床位充裕與否只是底線,我們不能忽視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尤其是近期兒童感染顯著增加。病毒威脅不因人爲定性而減弱,不設防的共存無異于掩耳盜鈴。
面對新情況,我們必須采取十二分謹慎的態度,即除非已證明無虞,否則便以有害處置。
雖然我們常講行事要有所本,但證據總是滯後的。新冠病毒來得又急又猛,事實已經一再證明,當有足夠證據促使我們采取更激烈的措施時,巨大的損失已不可挽回。去年伊始,我們不還是在說只有生病的人才需佩戴口罩嗎?
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疫苗,疫苗只是個人對抗病毒的最後一道防線。 隨著病毒不斷變種,疫苗的主要作用也從防感染變成防重症。輝瑞與莫德那公司都已表示,其疫苗防護力也會在接種半年後顯著降低,意味著我們需要一直接種追加劑。這兩款疫苗本是作應急之用,缺乏長期接種的副作用研究。
我們萬不能覺得打了兩劑疫苗便有神功護體, 輕忽其他防疫措施,或良好衛生習慣。即便接種也可感染病毒,更可傳染親朋。
伊麗莎白醫院的疫苗接種中心。(法新社)
所謂與冠病共存,當是在保持疫情在可追蹤、可匡列的範圍的情況下,容忍病毒在社會低度傳播,逐步解除國內限制措施,以達到救濟民生的目的。
我們應當意識到,經濟上最受限制措施影響的人們,也恰恰是最易接觸感染冠病的一群。
他們往往是各行各業裏的一線人員或基層員工,其中更不乏年長人士。如果控制不住,將他們暴露在感染的高風險之下,一旦染疫仍需隔離,那麽縱然開放,于其更有何益?
只有國內疫情控制住了,民生才得以解困,民衆才得以自由,各國才能視我國爲安全之地,我國才能發揮聯系歐亞的作用。對于邊境管制所帶來的問題,應在不實質增加本地風險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國家的情況,依據不同行業的需要, 精准施策,慎之又慎。我們並不需要附帶死傷的經濟複蘇。
過渡到與冠病共存的社會,冷靜觀察也應當機立斷,沉著應對更要步步爲營。病毒威脅之下,防疫之責之重並未減緩,不在公家,便在個人。
誠然,在“冠病堅韌”的社會,個人要擔起更多的責任,但調整防疫措施萬萬要避免傳達出“政府管不了,你們自求多福”這樣的訊息。
想當初嚴格防範之時尚有僥幸之徒造成破口,遑論以往。另外,我國地窄人稠,高度老齡化,年輕人與年長者同住比例亦高(如父母子女、房客房東),縱然接種比例高達80%以 上,仍有以老弱兒童爲主的數十萬未免疫群體。疫病流行之下,他們沒有防火牆。
我們應當意識到,經濟上最受限制措施影響的人們,也恰恰是最易接觸感染冠病的一群。他們往往是各行各業裏的一線人員或基層員工,其中更不乏年長人士。(聯合早報)
一、與冠病共存,要高度警戒,要有持久作戰的思想准備。
不能因爲疫情得到一時緩解, 疫苗暫時避免重症,便文恬武嬉,當作天下太平,悉皆如舊。應加大對病毒傳播、人體危害、 特別是長期危害的研究,並積極偵測,密切關注本地和海外病毒變種,莫重蹈德爾塔之覆轍。
二、與冠病共存,要做到公平正義。
不能一方面樓市股市熱火朝天,一方面基層民衆舉步維艱,一方面有人組團出國旅遊,一方面衆人無法參與本地活動。我們不能讓經濟弱勢者承擔 開放的大部風險與成本,更不能讓無法接種疫苗的年長者在鴿子籠中度過余生。
三、與冠病共存,要補齊短板。
依靠現有基礎,政府與民間結合,加強基層組織動員能力,切實做到令行禁止,使老幼孤獨皆有所照料。長期來說,我們要加強在國際人流受限時的經濟韌性,在一兩個工業領域花大氣力,做到我有他無的世界頂尖水平。唯有如此,才可在這個風雲變幻的世界裏站穩腳跟。
(海峽時報)
外邦不足法,我國當自強。 正如王乙康部長所指出,“新加坡正在開拓一條無人走過的路”。
既然人是我們唯一的先天禀賦,那麽全民的身體健康就是我們黑暗盡處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