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嶽翔 報道
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東南亞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要2萬億美元(2.72萬億新元)的融資以朝可持續發展轉型,涵蓋可再生能源發電、電網、建築和交通等領域。
這不能僅依靠政府努力,要透過公共和私人領域相互合作和混合融資等催化機制來填補資金缺口。
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微軟(Microsoft)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昨日在淡馬錫主辦的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論壇共同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東南亞綠色經濟:通往淨零之路機遇》,分析東南亞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挑戰及商業機會,並探討如何釋放綠色資本。
與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綠色融資活動相比,雖然去年配置到綠色資産的資本比率已顯著增加,但整體增長仍不夠強勁。
例如,去年綠色債券規模達119億美元,自2016年的年增長率達151%。相比之下,在綠色基礎設施方面的資本配置爲19億美元,自2016年的年增長率爲負18%;企業、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投入綠色資産的資本配置分別達49億美元和19億美元,自2016年的年增長率爲22%和50%,也低于綠色債券同一期間的增長率。
業者將可持續發展 加速納入投資策略
報告指出,由于面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壓力,區域投資者和金融業者正加速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投資策略,他們在過去18個月對可持續投資的觀點已開始轉變,並意識到可持續投資的價值。
57%受訪者已將可持續元素結合進他們的投資分析,而19%更被確認爲社會效應投資者(impact investor)。
盡管區域綠色融資和資本配置正在升溫,但淡馬錫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霍華德(Steve Howard)表示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依據目標所需的2萬億美元,去年僅有不到1%的資本配置到綠色業務和基礎設施。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估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有四成須來自私人領域。
霍華德說:“通往淨零道路將有過渡成本,但同時也有重大機會,包括經濟和社會方面,只要私人、公共和慈善領域共同努力釋放區域充分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