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團隊與本地公司合作,探討如何從已被焚燒成灰的汙水道汙泥等廢物中,取出可循環使用的金屬,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過程中。
國家環境局昨天宣布,將在固體廢物資源化科研項目(Closing The Waste Loop)下資助四個來自本地大學或研究院的團隊推行新項目,包括國大團隊于本月展開的上述研究。
國大團隊由國大化學系教授李房有領導,主要研究員包括林煊豪博士。團隊將與NSL Chemical Ltd和Origgin Ventures (Singapore) Pte Ltd合作,項目預計花三年進行。
李房有受訪時說,希望研發出一套能從含金屬的汙泥(sludge)中,取出重金屬的方法。這些金屬可循環用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過程中。
例如在氫的生産過程中用作電極(electrode),可發揮這個作用的包括銅、钴、钌等金屬。將已焚化成灰燼的汙水道汙泥和無法焚化(non-incinerable)的廢物進行處理,循環使用,將有助減少送去垃圾處置場的廢物量。
李房有說:“處理過的汙泥可被用來生産有用的材料,例如瓷磚等建材。這類汙泥是幹淨的,不含任何重金屬,能安全用作土壤改良劑,提升農業或園藝泥土中的某些特性。”
團隊也計劃研發出一套閉環(closed loop)系統,將處理廢物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溶液進行再循環處理,以減少過程中的廢水排放量。
許連碹:還須加倍努力 加強永續發展生態系統
環境局在2017年12月撥款4500萬元推出固體廢物資源化科研項目,鼓勵人們尋找創新方式變廢爲寶。
除了國大,近期在這個項目下獲資助的其他團隊包括兩個南洋理工大學團隊,以及新科研旗下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團隊,資助總額約1000萬元。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昨天在新加坡潔淨環境峰會“CESG Catalyst 2021”活動上發表演講時,一再強調永續發展的重要。
她說:“我們無法斷言,下一場環境或公共衛生危機何時發生,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地會感受到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所帶來的影響。”
在與冠病共存,爲下一場大流行病做好准備的同時,許連碹提醒,人們還須加倍努力,提高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同時繼續加強有助環境永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她也鼓勵人們采取行動,促進永續發展,把握好機會,在新常態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