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于“群體免疫”這個概念,在微博和推特上都非常多的討論。
起因是英國的首席科學顧問Partrick Vallance在這周四的時候與首相一起向英國大衆彙報疫情策略。
首相鮑裏斯給出的策略讓大家都吃了一驚——既不關閉學校,也不停止大型集會,只是要求學校不再組織出國旅遊,並且要求疑似患者自行在家隔離而已,並且還說:“更多家庭會失去親人”
這麽輕描淡寫的政策讓很多人懷疑:英國難道已經全面放棄,想要全國養養蠱了?
首席科學顧問就對此進行了解釋。他的邏輯是這樣的:目前英國確診1140人,因爲政府診斷能力有限,有大量病例沒有納入統計,所以真實情況可能是這個數據的10倍到20倍。
在這個情況下,英國政府決定放棄阻斷病毒傳播(containment)。也就是說,政府不再會去測試每一個疑似案例,也不會通過現存案例去找他們可能接觸過的人進行防治。他們認爲:病毒已經無處不在了,所以進行這些防護措施是沒有意義的。
(圖源:Bloomberg)
英國將進入防疫的下一個階段,即延緩(delay)階段。在這個階段,所有醫療資源將會被用于治療現存重症病人。只有重症病人才能得到救治。
最後的目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英國60%的人都感染上新冠病毒並且康複之後,英國就能達到“群體免疫”。這就是爲什麽英國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嚴防死守,而是希望大部分國民慢慢地都染上疾病,最後達到全國免疫的效果…
“群體免疫”這個概念其實很好理解:它的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多數國民都對一個病毒免疫,那麽就算出現了患者,病毒也會因爲找不到人傳染而自行消亡。英國方面的計算就是,只要有60%的英國人感染上了疾病,病毒就會緩慢消失。
可以參照下面的兩張gif。
當沒有人免疫的時候,病毒會這樣傳播:
當大部分人免疫的時候,病毒會這樣:
至于爲什麽英國政府不學習中國或者意大利那樣的主動防禦策略,調查每一個患者,查找、阻斷每一個聚集性傳染事件,英國政府給出的邏輯是這樣的:
嚴防死守的問題是,由于感染病毒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沒有對病毒的免疫能力。所以三四個月的嚴防死守結束以後,只要再出現一個病人,就又可能再次爆發,那麽之前花了巨大代價的嚴防死守就全部白費,又得再來一次。
(圖源:FT)
現在阻斷病毒傳播已經失敗,大部分國民最終都可能會被感染,那麽不如就對病毒蔓延進行疏導:盡可能讓更多的低風險人群(年輕人)染上疾病並且康複,來通過群體免疫來保護剩下的人。
除了英國以外,德國其實也采取了類似的策略。默克爾曾經多次提過德國最終可能有70%的人會感染這個病毒。
(圖:英國首席科學顧問)
對于這個策略,國內的很多媒體起初是正面態度的。
有媒體稱這是英國和中國兩種模式思維的不同,各自都有背後的道理;還有的說讓中英兩國的防疫成爲對照組,最後驗收成果,才是更人道的做法。
還有大V對此盛贊有加,稱英國政府的做法才是更加科學,更加有遠見的方法。比中國意大利這樣拼死抗擊病毒的有效多了。
更加誇張一點的“學者”甚至在追捧英國策略的同時,批評中國目前嚴防死守的策略。他們的邏輯是:英國的做法更符合“自然”,面對自然病毒,我們人類不應該逃避,而應該用自身免疫力去對抗,人自身的抵抗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與病毒對抗的過程中積累的。
不顧一切,違抗自然法則挽救生命,對嗎?躲得了一時,躲得了一世嗎?
……
對于這些對英國防疫措施的褒獎,報姐是真的非常迷惑的。
消息傳出以後,英國輿論可以說是一片嘩然,清一色地對于政府的做法進行批評。在YouTube上面,那位專家的發言被踩的很厲害:
“這個專應該第一個去被感染,然後再回來說話”
“這是在讓幾百萬人去死”
“他們爲什麽不幹脆槍殺了每一個70歲以上的人?這樣可要人性化多了”
60%的人被感染,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算術題。英國有6600萬的人口,那就意味著3960萬人會被感染。
按照英國政府最保守的估計,疾病有1%的病死率,那麽就會有39.6萬人死亡。按照英國政府的策略,在2020年冬天前達成群體免疫,這就意味著英國一年就要因爲疫情死去這麽多人。
還有比這多得多的重症患者,需要英國醫院的ICU治療。英國目前只有大約4000個ICU位置,其中大多數還都已經有其他重症患者在使用了。
(圖源:IEEE)
有網友計算過:假設英國有1000個ICU可以使用,5%的新冠患者需要ICU治療,每個人需要2周的時間康複(非常樂觀的估計),那麽英國總共需要90年的時間才能把他們都治好。
而現實裏,英國打算在1年的時間做完這件事情。不論怎麽算,絕大部分重症患者,都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那麽死亡人數,將會成倍增加。大家還記得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那句話嗎?
“我們必須記住,這些是人,不是數字”
這幾天,不少英國科學界的人士已經站出來反對,或者至少是質疑英國政府的策略了。
200多名科學家簽署了聯名信,要求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防疫措施。
“如果不采取措施,疫情會在接下來幾周感染好幾百萬的人。英國的ICU容量不比周邊國家更多,這將會讓英國的醫療體系不堪重負,無法對每一個病人進行有效照顧。現在進行“群體防疫”的政策並不合理。”
在推特上,不少知名的病毒學家、傳染病學家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醫療期刊《柳葉刀》的主編:
“請大家支持我們的倡議:要求英國政府公開有關的證據、數據和模型,讓我們知道爲什麽選擇這樣的政策。如果不完全公開,公衆對政府將會喪失信心。”
“有一些英國的評論者在給政府的政策辯護,說證據非常複雜,這個決定是最合理的。但很多時候越是緊急關頭,決定反而越簡單。對于新冠,我們的目標就是阻止可以被阻止的死亡,別再等了!”
英國知名數學家Gowers:“我越思考就越深入了解“群體免疫”策略所帶來的犧牲。我寫了一個帖子來預估。我認爲群體免疫策略肯定會導致醫療系統擠兌”
世界衛生組織也質疑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目前世衛組織還是積極要求各個國家采取多檢測、查找感染路徑等積極防禦的措施,英國政府的主張可以說與此背道而馳。
我國的張文宏醫生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
說到底,其實“群體免疫”根本就不算是什麽“策略”,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策略”。
一個傳染病在社會裏面傳播,即便沒有任何有組織的抵抗,它也會逐漸消失。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一個人得病以後,要麽康複要麽死亡,康複的人有免疫力。隨著康複的人越來越多,病毒就會無處可去,逐漸消失,這就是群體免疫的狀態。
也就是說,出現群體免疫,是對抗疫情的“最差情況”,你什麽也不做都能達到“群體免疫”。現在英國政府公開宣稱群體免疫是目標,讓60%的國民被傳染,其實就是在揮舞著白旗投降,並且還是試圖用“群體免疫戰術”來標榜這種投降,就像把潰敗叫做“戰術性撤退”一樣。
(圖:英劇《是,大臣》)
英國到了要投降的時候嗎?可以說完全沒有。從數據上來說,英國確診只有1000多,這個時候如果政府有政治決心,完全可以開展主動防禦措施:關閉學校,取消所有集會活動,居民非必要活動禁止出門…等等等等在新加坡、中國等國家被證明有效的措施。
(圖源:NYT)
即便英國政府覺得對病毒的阻斷已經失敗,全國進入延緩病毒爆發的模式,這些主動的措施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放任不管,病毒會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那麽勢必會造成短時間內患者激增,擠兌醫療資源,導致成千上萬能被搶救的患者得不到資源。
所謂“延緩delay”,不就是要用各種手段,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緩病毒的傳播,讓疫情的峰值延緩到來,並且不那麽猛烈,好讓衛生系統有充足的時間治療每一個嗎?如下圖的疾病發展趨勢,應該盡力把曲線從藍色變成更加緩和的紅色。
所以越是這個時候,就越應該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隔離,疫情每一點的減緩,就是更多的生命被拯救。
但英國政府出于其他原因:經濟或者政治上的原因,不願意使用行政力量延緩病毒的蔓延,而是完全不設防,還美其名曰“群體免疫”。
就像很多專家說的那樣:群體免疫應該用疫苗來達成,而不是感染!這才是人道的方式。而即便英國真的在今年年底達到了群體免疫,考慮到新冠病毒存在變異的可能性,英國群體所獲得的免疫能力,是否能免疫新的毒株,也是一個未知數。
(圖源:information week)
在1845年,當英國還統治著愛爾蘭的時候,愛爾蘭發生了一次非常慘烈的大饑荒。當時全愛爾蘭的土豆都因爲一種不知名的病毒而壞死。
當時愛爾蘭一共有800萬人口,饑荒造成了100萬愛爾蘭人的死亡,以及200萬愛爾蘭人離開家園。但當時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政府卻沒有施以援手,反而繼續讓愛爾蘭出口糧食到英格蘭本土。英國的商人們還乘機哄擡糧價,賺國難財。倫敦政府當時的邏輯也和這次類似:饑荒總會過去,政府無需大規模援助,等它自然結束就可以了。
(圖源:History)
饑荒和疫情,自己會過去嗎?當然會。就算英國什麽也不做,病毒也會自己消失。剩下的,只是代價多少的問題。
他們可以盡力去拯救每一個生命,努力讓死亡人數降低到最少。這麽做可能會影響經濟,也需要國家付出大量的資源。
或者,他們也可以不盡人事只聽天命,坐等病毒的消失。
在新冠面前,各國已經給出了答案。英國根據自己的利益與價值觀,做出的他們所認爲的最好選擇。
這種做法是否違背人性和倫理連科學界都在質疑,可以觀察成效,但擡高吹捧,真的沒有必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