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西方媒體一直貶低中國的“疫情清零”政策,竭力吹捧它們的“群體免疫、與病毒共存”理論。每當有國家迫于經濟壓力,不得不放開管控措施的時候,它們都要鼓吹一番這個理論。它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中國放開管控,新增確診人數一定會起飛,屆時它們就可以放肆嘲諷我們,甚至還有機會推行“顔色革命”的那一套。然而中國一直很鎮定,因爲事實證明我們的做法是正確的。
從積極抗疫轉向“躺平政策”,新加坡一直被視爲“與病毒共存”策略的典型代表。如今兩個月過去了,新加坡的疫情再度起飛,每天新增確診病例接近4000人,死亡病例也開始增加——“德爾塔”變異的傳染能力超出人們的預計,新加坡也爲這次魯莽的“群體免疫和共存”實驗付出了慘重代價。
據《聯合早報》10月21日報道稱,原定于幾天後結束的穩定疫情措施將會繼續延長一個月,其中一些具體項目將一直有效,直到另行通知爲止。
新加坡的“共存實驗”岌岌可危,也狠狠扇了西方一些媒體的臉。嚴格管控、積極抗疫確實需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但是跟躺平的後果相比卻微不足道。最近美國媒體越來越聚焦于當下嚴峻的物流危機,《坦帕灣時報》在一篇報道中指出: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讓各國企業和民衆苦不堪言,一些跨國企業也未能幸免于難,比如美國的耐克公司。報道指出,耐克産品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東南亞,尤其是越南,但是嚴峻的疫情導致工人大量流失,即便是河內當局放松了管控措施,不少工人也是選擇回家。由于缺少足夠的工人,耐克公司已經無法維持全球的交貨量,鞋類産品的産量下降了足足1.8億雙。
彭博社也在報道中提到,越南的疫情給美國市場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于越南也是主要供貨商之一,它的缺席讓不少企業陷入了經營危機,從沃爾瑪的家具到三星的智能手機,産品短缺成爲各國都要面臨的問題。
但是也有專家表示,這些危機不能孤立看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羅伯特·漢德菲爾德(Robert Handfield)認爲,美國的跨國企業和經濟模式一直存在著很多問題,新冠疫情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用“完美的風暴”來形容這次危機,各種因素攪合在一起,一下子導致了生産不足、産品短缺、價格上漲,進而引發需求下降、危機進一步加劇的惡性循環。
現在回過頭來看2020年2月份,當中國向世界發出警告的時候,西方國家一些人、媒體和磚家卻在欣喜若狂,他們相信中國即將成爲第二個蘇聯;但是現在中國網友們的想法是:鷹醬啥時下去陪老大哥?看到蕭條的經濟、擁擠的墓地、空蕩蕩的街道和超市、滿負荷的殡儀館和冷藏卡車,它們會後悔嗎?
我們當然希望看到它們後悔,因爲這證明它們還有那麽一點點人性;但時至今日,它們依舊鼓吹所謂“與病毒共存”,試圖欺騙我們敞開國門的時候,沒有絲毫後悔的態度——我們也只能一個想法:是不是應該給這些碳基生物取一個新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