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最近電力零售商相繼退場,電費調漲,引發輿論擔憂本地的電力價格及供應問題。(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電,最近成了新加坡最熱門的話題。
從上周三起,先後有三家本地電力零售商宣布退出電力銷售市場,加上新加坡能源集團(簡稱新能源)宣布調漲新季度的住家電費,政府當局又呼籲人們節約用電,讓不少人不禁有種電力“完美風暴”似乎快要來臨的感覺。 本地民衆此刻最關心的,無非是:
電費會不會變貴?
供電會不會不夠?
這裏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供電不會受影響,管夠!
盡管本地原本12家電力零售商當中,有三家本地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甚至有分析指出,接下來可能還會有其他業者舉白旗,但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並不會影響本地的供電情況。
要解釋這個情況,就得先說回新加坡的供電架構:
各大電力公司所持有的發電廠産出電力;
新能源及其他電力零售商(包括此次退出市場的那三家)以批發價格向發電廠購買電力;
商家和家庭用戶向新能源或其他電力零售商買電;
發電廠生産的電力透過新能源管理運作的全國電網輸送到全島用戶。
從上述架構可以發現,處于中遊的電力零售商從步驟2才開始出現,負責批發和轉賣,並不直接涉及步驟1的發電。
2018年以前,本地面向用戶的唯一電力供應商是新能源。隨著2018年開放電力市場,新加入的其他電力零售業者也成了用戶的新選擇。
然而,開放電力市場並沒有改變電力的流向(依然由全國電網輸送),改變的只是錢的流向,以及用戶繳交電費的流向。從過去只有一個新能源,分散流向更多電力零售商。
發電廠批發賣電的對象,也從過去唯一的新能源,擴大至其他電力零售商。
換言之,電力零售商的加入並未影響發電廠的供電情形,因此他們的退出,自然也不會影響供電。
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不會影響發電廠的發電。(聯合早報)
回到第一個問題,電費會不會更貴?
會!
但進一步解釋電費可能變貴的原因之前,我們得先談一下三家電力零售商爲何不支倒下。
能源價格飙漲導致批發電價劇烈波動
2018年電力市場開放後,爲了爭取市場份額,新加入的電力零售商在收費配套及服務方面下足功夫。
電力零售商吸引家庭和工商用戶的亮點不外乎兩種:
固定價格配套:新能源會在每個季度調整電價,但電力零售商提供的這個配套能確保用戶在合約期限內,不受電價波動影響,以固定價格用電。
經調整後的電費折扣(discount-off-regulated tariff)配套:確保用戶在合約期限內,以低于新能源表訂電費一定比率的價格用電。
電力零售商和用戶在一段時間內簽訂上述配套(可能是半年,也可能長達兩年),讓用戶得以比新能源制定電費平均來得低廉的價格用電,電價的波動由在一定時限內由電力零售商承擔。
然而,在全球能源價格因氣候因素及後疫情時代經濟活動複蘇等因素下,本地過去幾周的批發電力價格出現劇烈波動。
根據能源市場管理局(EMA)的解釋,造成本地批發電價劇烈波動的因素包括:
全球液態天然氣價格上漲;
本地用電量增加;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管道的供應減少。
從10月3日至10月16日,本地電力批發價(Uniform Singapore Energy Price 簡稱USEP)的每日平均交易價格介于每兆瓦時(MWh)121.10新元至1821.60新元。
單日價格的波動更大,例如在10月14日,電力批發價最高來到每兆瓦時3811.16新元,最低則是每兆瓦時267.82新元。
在10月前,本地電力批發價也已多次出現飙漲。
批發電價的劇烈波動,導致爲搶占本地市場而普遍祭出較“慷慨大方”配套的電力零售商吃不消。
首當其沖的是那些資本不夠雄厚,同時也沒有自家發電廠的電力零售商。
于是,在短短一周內,本地家庭用戶市占率第四的iSwitch率先投降,另外兩家電力零售商Ohm Energy及百勝電力供應(Best Electricity)也先後宣布退出本地電力市場。
本地家庭用戶市占率13.1%的iSwitch成爲最先退出電力市場的電力零售商。(能源局)
回到原本的問題,電價會不會變貴?
會,因爲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發電成本上漲,導致批發電價攀升,進而引發兩個連鎖反應:
電力零售商無法再推出優惠配套;
整體電價呈向上趨勢。
本地12家電力零售商退出三家後,余下的九家爲了因應批發電價劇烈波動,恐怕難以再推出和過去一樣價廉物美的配套。
根據能源管理局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本地有49%的家庭用戶和47%的工商用戶向電力零售業者買電。
上述占本地總數近一半的用戶與電力零售商簽訂的配套一旦到期,他們將明顯感受到電價上漲的壓力。
例如,相較于向新能源買電,過去在電力零售商配套下,能節省30%電費的用戶,在新配套下,可能只能省下10%或更少。
電力零售商的優惠配套未來恐不複見。(聯合早報)
另外,本地有95%的發電能源爲進口的天然氣,整體電價在全球能源價格,尤其是天然氣的飙漲下,將難以回落到較便宜的價格。
根據新能源公布的電價,今年10月至12月家庭用戶電費較去年同期漲了12.5%。
有專家預測,本地電價接下來兩年將居高不下。因此,除了電力零售商的客戶,基本上所有本地用戶都將感受到發電成本提高所帶來的壓力。
全球能源如天然氣近幾個月來陷入供應吃緊和價格飙漲的情況。(路透社)
新加坡有何短、中、長期措施以確保本地電力供應安全?
本文一開始有提到電力零售商退出市場不會導致缺電問題,但難保全球能源吃緊及價格飙漲不會造成麻煩。
短期來看,能源局采取了三項預防措施:
建立備用燃料設施,讓發電公司在需要時使用;
通知發電公司簽訂足夠的燃料合同,以至少滿足零售顧客的需求,同時確保希望出售過剩天然氣供應的發電公司,讓當局或其他本地發電公司優先購買;
必要時密切關注電力批發市場,並在必要時進行幹預。
當局今年稍早已再委任多兩家天然氣進口商,目前本地共有四家進口商,以確保天然氣供應。
中長期而言,由于經濟發展的需求,例如追求成爲亞太數據中心(去年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量占我國總電力消耗量的7%)等目標,95%仰賴天然氣發電的新加坡有必要開始推動其他發電選項,以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能源短缺,以及預計攀升的用電量。
能源局透露,我國目前的發電産能仍然供過于求,但接下來10年的電力需求複合年均增長率估計將達到2.5%至3.1%,比2011年至2020年的2%高。
因此,新加坡到了2025年可能需要增加發電産能。
人力部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今年1月在國會指出,新加坡將透過推動下列四大供電來源,實現本地供電來源的多元化,以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
天然氣;
太陽能;
區域電網;
新興低碳替代能源。
天然氣自2000年以來便是我國仰賴的主要供電來源。
與此同時,新加坡過去十年已將本地的太陽能發電量提高100倍,接下來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達到可應付本地3%用電的目標。
我國希望能在2030年達到太陽能發電占本地用電3%的目標。(Containers Printers)
另一方面,礙于新加坡地狹人稠、天然資源匮乏的劣勢,我國也開始探討從鄰近國家進口再生能源電力的選項,其中包括:
從馬來西亞進口100兆瓦電力,預計能支應本地1.5%的用電量;
加入老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劃,預料也能提供100兆瓦電力。
另一個研議中的大型項目則是從澳大利亞供電到新加坡,總值300億元的基礎設施項目“澳大利亞—亞洲電力連結”(Australia-Asia PowerLink)。
電力將通過全長4200公裏,間中穿越印尼海域的的海底電纜,從澳洲達爾文輸送到新加坡。
據報道,這項預期2023年底動工的再生能源基礎設施項目,有望在2027年開始供電至新加坡,到2028年時將有能力滿足新加坡15%電力需求。
最後,我國也將持續探討應用氫氣等新興低碳替代方案。
在能源供應吃緊,又必須兼顧經濟發展的平衡下,如何維持電力供應安全,勢必將成爲小紅點在21世紀生存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