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啓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一則發生在2015年正月的舊聞讓筆者至今記憶猶新,事情大致是這樣的:長春市民姜先生爲了春節後能夠精神抖擻地去上班,特地剪了頭發,結果被舅舅知道後,兩人發生沖突,親人差點因此鬧僵。舅舅氣憤地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你怎麽能正月裏剪頭發呢?”
“正月剃頭死舅舅”,這是在我國流傳了幾百年之久的社會民俗,把“正月剃頭”和“死舅舅”聯系在一起硬湊成因果關系,雖然非常荒謬,卻也十分深入人心,難以改變。
那麽,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一民俗到底是怎麽來的呢?爲什麽明明很荒謬,卻能流傳幾百年而不衰呢?
對于這個問題,民國二十四年出版的《掖縣志·卷二·风俗》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诏于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也就是說,“正月剃頭死舅舅”的習俗源自清廷頒發的“剃發令”。不過,這裏記載的時間有誤,“剃發令”頒布于順治二年六月,而非順治四年正月。彼時,清軍剛剛入關,爲了削弱關內百姓(不限于漢族)的反抗意識,鞏固滿清政權統治,攝政王多爾衮頒布了“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
《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不剃頭是幾千年的傳統,所以,“剃發令”推行之初阻力極大。一方面,清廷把剃發當作歸順的標志,聲稱:“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另一方面,漢人百姓把留發作爲尊嚴的象征,高呼:“甯爲束發鬼,不作剃頭人!”于是,腥風血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拒絕剃發的漢人百姓爲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脖子硬不過鋼刀,在清廷的高壓政策下,在反抗者血流成河後,“剃發令”最終還是成功了。不過,強權下的妥協並非真正的心悅誠服,漢人對剃發的反抗並沒有停止,只是形式變了,“正月不剃頭”便是其一。
正月爲一年之始,民間百姓用正月不剃頭的方式緬懷傳統,表達對明朝故國舊君的思想,是爲“思舊”。“思舊”與“死舅”諧音,故逐漸演化爲“正月剃頭死舅舅”。
不過,“思舊”與“死舅”雖爲諧音,但從“正月不剃頭思舊”到“正月剃頭死舅舅”卻並非簡單的以訛傳訛,而是有心人的有意爲之。因爲在當時的情形下,百姓不敢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與清廷正面對抗,所以才想出個諧音的辦法,委婉地表達“思舊”的心情。
筆者認爲,對于“正月不剃頭”這個民俗,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如果確實需要在正月裏理發,完全無需有心理壓力,想剃頭就剃頭,“思舊”不是“死舅”,理發不代表大逆不道。但是,如果可以,選擇尊重傳統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傳承?正月不理發不是因爲怕理了發會導致死舅舅,而是既不得罪長輩,又緬懷了曆史,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爲?
參考資料:《掖縣志》、《清史稿》、《江陰城守紀》等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