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是消費者、商家、投資者對未來物價上漲速度的預期。
多數人對通脹預期的調查不以爲意,殊不知實際的通脹率有一部分取決于人們對通脹的預期。
起初對油價走高不以爲意,因爲油價總會起起落落,當你以爲它會持續走高的時候,它就跌了下來。
直到有一天到油站打油,發現每公升汽油價格已經漲到3元以上的時候,當場愣了一下。雖說過去一年多的汽油價格一直在攀升,破3元還是有一定的震撼力。
之後又後知後覺發現,原來住家電費也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上調了,從第一季的每千瓦時20.76分,調高到第四季的24.11分;煤氣價格也同樣上調。
天然氣、煤炭、原油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能源危機的輿論不斷發酵,過去幾個星期一直讀到與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有關的報道,仿佛我們正置身于一場危機中。情況真有這麽嚴重嗎?
能源危機是指因爲能源供應短缺或價格上漲,進而影響到經濟發展。今年來的布倫特原油價格漲了超過60%,過去一年的漲幅超過一倍,但這未必是一場能源危機。
過往的能源危機,主要是戰爭或石油禁運等因素導致供應短缺。如今面對的能源短缺問題,不完全是産能不足所致,更大原因是全球經濟停頓一年多後重啓帶來的強勁需求。
因此有一派經濟師相信,能源價格上漲只是暫時性的,目前的經濟增長仍在長期潛在水平之下,當經濟活動回複到趨勢水平,價格便會自行調整。
也有人把這次的能源價格失衡,歸咎于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准備不足。爲趕上綠化潮流,各地燃煤電廠紛紛關閉,但替代和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卻追不上,以致燃煤發電減少造成的供應缺口無法填補。
還沒處在能源危機暴風眼
但物價上漲壓力確實存在
既然是政策造成的問題,只要調整政策便能解決。例如中國早前拉閘限電,隨著新政策出台、煤炭産能釋放,情況便得到緩解。
我相信此時此刻,我們並沒處在能源危機的暴風眼。
然而,即便沒有能源危機,物價上升的壓力倒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全球經濟停擺後反彈,不只對能源有強大需求,對工人、貨船、半導體、大宗商品的需求也激增,從生産電腦器材到生産食品,都面對成本壓力。一些商家把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媽媽每天喝的奶粉從每罐37.50元漲到39元。
我國消費價格連續九個月上升,9月份整體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2.5%,如果不包括私人陸路交通和住宿費用在內,核心物價上漲1.2%,是2019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通脹攀升其實並不可怕,因爲這是經濟正在複蘇的一種表現,可怕的是對通脹的預期。
通脹預期是消費者、商家、投資者對未來物價上漲速度的預期。多數人對通脹預期的調查不以爲意,殊不知實際的通脹率有一部分取決于人們對通脹的預期。
如果每個人都預計明年價格會上漲3%,那麽工人就會希望有同樣幅度的加薪,商家也會設法將價格提高至少3%,結果實際通脹率最終會跟預期相差不遠。根據“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如果大家都認爲通脹要來了,那麽通脹就會降臨,而且還可能提早降臨。
這正是爲什麽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陣子的一項調查引起市場關注:美國消費者預期未來一年的通脹率上升到5.3%。這是展開調查八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如果央行坐視不理,吸引力法則會導致通脹失控,但若央行先發制人,在通脹降臨前提高利率,這雖然能緩解通脹壓力,但卻會打擊資本市場、抑制經濟複蘇。而且,如果連央行都表現出對通脹的關注,也會進一步助長通脹預期升溫。
應有足夠防護防通脹升溫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前調高我國今年的通貨膨脹預測,並出乎意料地收緊新元貨幣政策,整體通脹率從原本的1%至2%,調整到約2%,至于不包括私人交通和住宿成本的核心通脹率,則預料在零至1%預測範圍的上限。
坦白說,1%至2%的通脹率並非不可控制的水平,只不過近幾年我們太習慣低通脹或零通脹,所以對通脹再度出現感到不自在。
這輪通脹升溫主要是因爲經濟重啓、供應能力恢複緩慢造成瓶頸所致,只要經濟繼續擴張,沒有出現滯脹(stagflation)的情況,大家也無須過度緊張。
當然,若企業把更高的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導致薪金螺旋上升,這便會造成通脹失控。但我樂觀地相信,盡管經濟重啓帶來的壓力不會在未來幾個月內消退,但隨著供應鏈恢複、勞動力短缺狀況改善,通脹情況就會好轉。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有足夠防護,以防通脹一發不可收拾。
一般相信,美國聯邦儲備局會在明年開始上調利率,雖然本地存款利率調來調去大概也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在現階段,還是應該避免把太多資金投入長期的債券或存款,否則可能錯過日後更高的利率。
另一個應該避開的投資是依賴貸款的企業,特別是有顯著貸款須在短期內再融資的企業。
無論如何,擔心通脹的投資者應該記住,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通常會有較好的表現。如果你有的是時間,應對通脹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不要去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