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領域快速增長,大學計算機學院畢業生“身價”不同往日,薪酬近年奮起直追。不少計算機課程畢業生去年的起薪中位數,趕超了法學院畢業生,與醫學院畢業生平起平坐。
本期《實況報道》探討目前科技業“粥多僧少”的現象,也訪問科技公司新鮮人,了解他們如何爲事業鋪路。
各行業加快數碼化,對科技人才求賢若渴,本地公立大學部分計算機課程畢業生去年的起薪中位數,較五年前增長約兩至四成,可媲美醫學院畢業生。
去年,南洋理工大學的商業與計算機雙學位課程畢業生,起薪中位數較2015年增長約18%,達5400元,比本地醫學院畢業生的5250元起薪中位數,還略高一籌。
新加坡國立大學電腦科學系畢業生去年起薪中位數則達5243元,比五年前的3700元上漲近42%。
上述兩項課程畢業生的中位數起薪,去年皆超越了本地法學院畢業生(介于約4600元至5000元)。
財政部長黃循財上個月在國會曾透露,信息科技領域成倍增長,各行業對科技人才需求高漲。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估計本地每年有大約1萬9000個科技崗位空缺待填補。去年報讀大學、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信息通信科技課程的本地學生,則大約7600人。
國大計算機學院院長墨翰·阚阚哈裏教授(Mohan Kankanhalli)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越來越多行業將計算技能視爲引領增長的推動力,促使相關的工作崗位增加。“這些工作的薪金也增高,除了因人力需求強勁,也因計算機學院畢業生對提高企業和機構的效率和擴充能力,可賦予高增值作用。”
他說,國大計算機學院畢業生向來維持高就業能力,也獲得優越薪酬,他們去年投入的三大行業爲信息與通訊、公共行政與國防,以及金融業。
“個別公司也曾向學院提出招聘更多畢業生的要求,除了與計算機相關行業的雇主,也包括非計算機科技領域,但正朝著人工智能或數據科學方向轉型的企業。
“這說明我們的畢業生做好投入職場的准備,技能符合業界需求。我們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技能有很好掌握,也有很強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新科技巨頭我國設辦事處 帶動對計算機科系畢業生需求
南大常務副教務長(教育)陳偉強教授說,阿裏巴巴、亞馬遜、面簿、谷歌、Grab,騰訊及蝦皮等頂尖科技公司,選擇在新加坡設辦事處,而我國政府也鼓勵學生掌握數碼技能。此外,各企業爲求存正加快數碼化,以提高生産力和服務質量,並在後冠病時代加強與客戶的聯系。
他指出,這些因素帶動市場對計算機學院畢業生的需求,也促使南大電腦科學及計算機工程課程獲青睐。
2015年至2020年,南大商業與計算機雙學位課程畢業生的中位數起薪,一直是醫學院畢業生以外最高的。
陳偉強說,南大與頂尖科技公司合作,爲學生提供實習和職場培訓機會,下來也會配合南大2025戰略計劃,鼓勵學生修讀跨學科課程,包括與計算機領域相關的學科如機器人和自動化科技,培養應變及長期就業能力。
新加坡管理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系統學院房偉華教授認爲,信息科技如今不僅深植于多數行業的業務之中,對世界各地城市管理也扮演重要作用。“整體上,業界、經濟和社會的數碼轉型不僅會持續,步伐還會加快。”
新大計算機與信息系統學院近年來招收更多本科和研究生,也對其課程進行更新,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並進。
房偉華說,學院的課程向來重視質量並要求嚴格,雇主和准學生有信心學院培養出的畢業生,符合業界需求、具備創新技能和思維,並且能使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科技開發解決方案,爲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
學者:興趣和天資缺一不可
獲得頂級薪酬的電腦科學系畢業生,月薪甚至可達一兩萬元。然而,受訪學者提醒學生,不應只著眼于豐厚薪酬,要學好電腦科學,並在軟件工程這條路走得遠,興趣和天資不可或缺。
在國大計算機學院任教15年的電腦科學系副教授梁永立說,當年他開始在國大任教時,電腦科學是最冷門的課程之一,如今風水輪流轉,修讀電腦科學的全優生人數,比醫學院和法學院的加起來還多。
他指出,獲得頂級薪酬的電腦科學系畢業生,工資確實可比一般醫科畢業生高許多。過去一年,他有三名學生畢業後到香港工作,年薪高達25萬元。然而,梁永立指出,學生不應只沖著高薪來報讀電腦科學,並非人人適合讀這門學科。
可先修一年測試自己再做決定
“若缺乏資質,會學得很痛苦;有資質但沒有興趣,也會很辛苦。如果有興趣並具備天資,那這個學生必定樂意在學習上下功夫……編程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
他坦言,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嘗試過,未必知道自己是否具備能力。“如果成績優秀,或可修讀電腦科學一年試試。如果不喜歡,很快就會知道,到時或可轉攻其他主修。”
他指出,功夫紮實的軟件工程師目前頗吃香,若獲科技巨頭如FAANG(面簿、亞馬遜、蘋果、Netflix和谷歌)等聘用,不僅有優越薪酬和福利,也有較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然而,行業內公司林林總總,待遇也不盡相同。“當軟件工程師不輕松,關鍵是能力要強。在電腦科學系裏苦苦掙紮的學生,技術能力不強,在這行發展恐怕有限,但或可轉入銷售等領域工作。”
梁永立認爲,家長不必趕忙逼孩子學編碼。學生報讀國大電腦系之前也不必先懂得編程。“我最優秀的學生上大學前很多不曾學過編碼。”
人力資源公司仁立國際執行董事梁昌國博士指出,市場對科技人才的強勁需求,促使電腦科學畢業生與醫學院畢業生起薪的差距,尤其在近幾年急速縮小。
他指出,電腦科學畢業生起薪介于5000元至7000元屬正常範圍,有些電玩程序編寫員甚至可獲1萬元起薪。但頂尖科技公司選拔人才的方式包括編程馬拉松等比賽,門檻相當高。
業界:須具能力解決複雜問題
受訪科技公司表示,招聘時看重應聘者是否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好學並願意接受新的挑戰,以及是否具備紮實的計算機基本功。
谷歌亞太區科技人才招聘主管丹尼爾·瓦西克(Daniel Wasik)說,谷歌在選拔人才時看重四大要素,即包含綜合認識能力,領導力、谷歌特質(Googleyness),以及與應聘崗位相關的知識技能。
他強調,谷歌重視能爲公司團隊增添多元性的人才。“爲確保公司維持包容、創新,以及生機勃勃的精神,我們看重的是對公司文化的‘添加’,而並非要與公司文化‘匹配’。”
“當我們評估‘谷歌特質’,也是在看應征者能否對公司文化有所‘添加’,以及能否在我們的工作環境中取得成功。這包含了樂于接受不確定性、以用戶爲中心、開放謙虛心態,以及對團隊體現關懷等核心能力。”
金融科技公司PayPal新加坡研發中心負責人左漢傑說,畢業生最重要是要有成長思維,具備解決問題的好奇心。“以PayPal來說,我們非常注重畢業生須有紮實的計算機基礎,這對我們做好工作及服務顧客很重要。在軟技能方面,畢業生也應有說明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溝通能力。”
今年畢業于國大信息系統系的邱凱欣(23歲),6月加入PayPal當軟件工程師,與同屬的團隊一起經營全球合規和客戶信息認證平台的工作。
邱凱欣初級學院畢業後報讀國大計算機學院,選擇以金融科技爲學習專長。雖沒有編碼基礎,但她學習上如魚得水,兩次登上“院長榮譽榜”。
“我想掌握這個課程以外的人較難學到的技術,覺得這能給我一定優勢,讓我進入一些門檻較高的職業……了解信息系統,即使不當程序員,技能也能應用在很多領域。”
大學擴招 CET也加入人才培訓
單靠大專畢業生無法滿足業界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和有關機構下來將顯著增加持續教育和培訓(CET)課程,培訓更多新加坡人從事科技領域工作。
教育部長陳振聲今年7月書面答複阿裕尼集選區工人黨議員嚴燕松有關詢問時透露,因應業界需求,公立大學在2020年開辦的信息及數碼科技(Information & Digital Technologies,簡稱IDT)本科課程學額增至3100個,是2010年的約四倍。
IDT學額在大學本科學額總數所占比率,也從10年前的7%,增至去年的17%。
但陳振聲強調,即便大學增加學額、鼓勵更多學生以IDT爲副修或第二主修,仍無法滿足需求,政府也得考慮其他行業的人力需要。
政府下來將顯著增加CET課程,包括擴大加快培訓專才計劃(TeSA)。該計劃自2016年推出以來,已訓練逾8000名新加坡人從事科技工作。
案例① 潘昊哲:勤練編碼只爲投身科技巨頭
三年前首次應征谷歌實習機會不成功,潘昊哲锲而不舍,勤練編碼,前年再試成功獲錄取。他去年在谷歌支付數據系統團隊線上實習四個月,今年1月轉正爲全職的軟件工程師。
去年畢業于國大電腦科學系的潘昊哲(26歲)因服兵役時參與的工作項目,對計算機産生興趣,開始閱讀有關書籍。由于喜歡這門學科倡導解決問題的思維,他決定主修電腦科學。他也是國大博學計劃的學生。
潘昊哲起初沒認真想過要成爲軟件工程師,等到准備申請實習項目,才開始探索職業選項,把爭取到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實習當成其中目標。
應征谷歌實習崗位須完成一項線上挑戰,過關後還須通過兩輪考驗編碼技術的面試。
首次應試失敗後,潘昊哲繼續苦練編碼,還請曾到谷歌實習的朋友,爲他進行模擬面試。第二次應征,他准備得更充分,過關斬將成爲實習生。
實習讓他更了解谷歌的文化,也更確定要把這裏當成事業起點。
“之前在其他公司實習,因內部工具不足,常得借助外部的軟件工具。在谷歌,使用的每一個工具都是公司工程師開發的。你有疑問,發個短信給有關的工程師就能問明白。這裏有非常開放、共享知識的文化。”
對于考慮投入到這個行業的學生,潘昊哲鼓勵他們秉持求知若渴的精神。
“電腦科學很多時候是要讓事物運作得快、更好,以及更便利。要不斷地問爲什麽,再思考如何求解。這樣一來,你對所學的東西會更感興趣。”
案例② 楊繕玮:實習後確定符合志向和期望
今年畢業于南大商業與計算機科學雙學位課程的楊繕玮(25歲),入學頭一年就開始參與行業交流活動,積極開拓人脈,還在一次活動上主動向網購平台蝦皮(Shopee)區域營運主管毛遂自薦,爭取實習機會。
該名主管後來將他的履曆交給公司的職員。楊繕玮通過面試,2017年至2018年兩次在蝦皮區域營運團隊實習,期間爲團隊開發一個可顯示效績指標的數據儀表板(dashboard),至今仍在使用。
楊繕玮今年初受邀參與蝦皮在大專學府進行的線上招聘活動,成功通過線上面試,以及兩輪考編碼和技術知識的測試。他目前在蝦皮擔任後端軟件工程師。
他坦言,薪酬是他應聘這份工作的因素之一。“但我也考慮其他因素,包括公司提供的學習機會、職場文化和業務潛力……由于曾在蝦皮實習兩次,我更確定在這裏就業,符合我的志向和期望。”
楊繕玮認爲,南大課程奠定的理論基礎、在不同企業實習累積的實戰經驗,都提升了他的軟硬技能和知識。
電子商務競爭激烈,在他看來,在蝦皮工作務必能做到迅速應變,滿足用戶需求。“工作步伐快,有時挑戰不小,但能通過編寫程序發揮作用,也可借助不同工作項目和培訓課提升自己,讓我覺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案例③ 林俐萱:要創造有價值産品或解決方案
科技分析員林俐萱(24歲)在國際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任職,每天工作離不開爲客戶制定數碼解決方案,但未上大學修讀計算機前,她自認從來不是“科技達人”。
A水准成績優異的她,本想報讀醫科,實現童年夢想,但最後一輪面試不過關。爲挑戰自己,踏出舒適圈,她報讀新加坡管理大學的信息系統課程,希望同時掌握科技和商業技能。
回想當初,她笑稱選擇讀計算機的理由有點“傻氣”。“想到未來大學畢業後,反正要老老實實工作一輩子,不如給自己下最後一份挑戰,讓不谙科技的自己,去學習科技。“
自認數理基礎頗強的林俐萱坦言,課程對她來說頗有難度。但她並不後悔,認爲自己掌握一套能對世界發揮積極作用的實用技能。
她去年5月畢業後,同年8月選擇加入埃森哲。她指出,目前的工作涉及軟件工程等,技術含量相當高,同時也得和顧客接洽及提供咨詢、構思解決方案。
“我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學習進度。薪酬倒不是最主要的推動力,我的薪金和市場中位數不相上下。”
林俐萱希望將來利用自己的計算機技能,創造有價值的産品或解決方案,爲社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