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句話大家應該聽過吧?你知道這個梗是怎麽來的嗎?
杜月笙是民國時期上海灘數一數二的人物,他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上海灘三大亨”,有“上海皇帝”之稱。他從一個小癟三混到上海最大幫派的幫主,能力可見一斑。杜月笙還有不爲人知的另一面,他在當上老大之後,努力成爲一個“文化人”。
杜月笙一生好面兒,會做人,盡管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卻喜歡用文化品質包裝自己的形象。畢竟一個粗鄙的黑幫大佬不如文化人更有統領力度。所以他講究文武並用,穩坐頭把交椅。
杜月笙小時候因爲家裏太窮,繳不起學費,只上了五個月的學。可能是失學兒童的痛苦經曆讓他永生難忘,也可能是想洗白自己流氓大亨的身份,杜月笙成名後很看重文化和文化人。
首先從外形上,杜月笙極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文人形象,即使是地皮流氓的身份,也不妨礙他有一顆想做文化人的心!
不論天氣多熱,他長衫最上面一顆紐扣也從不解開,除此之外,他還要求自己的黨徒不能再穿流氓傳統的短打裝扮,而要一年四季衣冠整潔,並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衆出入杜門。講話也不能說粗口,一定要給人以斯文、儒雅的印象。這樣的外在約束,一般人也是很難做到的。
除了個人的外形塑造,杜月笙自己還利用各種“手段”,找各種機會接近文化人,努力融入文化人的圈子。
在與文人交往之際,他也總是卑辭厚禮,恭恭敬敬,拿出了他爲人處世的“高情商”。
說起他對文人的重視就不得不提他與魯迅的老師、 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發生的那些事兒了!
章太炎,晚年居蘇州講學期間,本來對杜月笙也持有偏見。可是,不料侄兒在上海租界與人發生糾紛,“擺不平”,就請章太炎幫忙。
于是,章太炎只好放下架子,請來“上海皇帝”杜月笙。杜不僅竭盡全力爲章太炎的侄兒“擺平”了糾紛,還專程去蘇州拜訪章太炎,臨別之際,杜月笙悄悄塞了一張兩千銀元的支票壓在茶杯底下,算是對文人的饋贈。
章太炎認爲杜月笙講義氣,重禮節,能禮賢下士,自此以後,二人開始“訂交”。杜月笙在生活上接濟章太炎,一些細節也讓章太炎對這頭號流氓另眼相看。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不夠文雅,章太炎引經據典,爲其改名爲“杜镛”,號“月笙”,並親筆爲其修訂家譜,讓出身卑微、父母雙亡的杜月笙“搖身一變”成爲帝王之系、名人之後。
如果你以爲這只是這位“地痞流氓”裝逼的“外在手段”,那你就錯了。杜月笙的“文化改造”是由表及裏的。
他學習古代成功人士的做人哲學,並勤練書法。經學習,杜月笙的書法用墨厚重,體豐骨勁,結體收放,渾厚敦實,別具風韻,肥而不膩,並在門廳上高懸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來鞭策自己。
其次,他還有另一個學習的捷徑——聽評書。他重金聘請高明的說書藝人長期爲他講三國和水浒等,從春秋起,經秦、漢、唐、宋、元、明,直到大清,兩千年曆史聽了個滾瓜爛熟。這一習慣,幾十年沒有改變。
杜月笙對文化的敬畏,還體現在他對一個有文化的朋友說過的一段話:
你原來是一條鯉魚,修行了500年跳了龍門變成龍了,而我呢,原來是條泥鳅,先修煉了1000年變成了鯉魚;然後再修煉500年才跳了龍門,倘若我們倆一起失敗那你還是一條鯉魚,而我可就變成泥鳅了,你說我做事情怎麽能不謹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