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新加坡學生以目標爲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學生。作爲一個彈丸小國,新加坡爲何在教育方面持續領先全球?在中國不斷進行教育改革的當下,新加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文 | 林若惜
編 | Chris_guo
2021年年底,原本是三年一次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測試公布結果的時間,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此次PISA測試被推遲到了2022年舉行。
談及國際學生的教育水平,我們不得不再次將目光聚焦到最近一次的PISA測試,是在2018年。
在2018年的測試中,中國學生以閱讀555分、數學591分、科學素養590分,包攬三項第一。但是在當年新增的國際化素養評估項目中,新加坡排名第一。而且,數據也顯示,新加坡學生以目標爲導向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學生。
01
新加坡教改
學習不是一場競爭,而是終身大事
新加坡獨立時間並不長,但是教育質量遠遠領先世界,其背後成功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積極的改革與基于現狀的及時調整。
回顧新加坡的教育發展史,會發現其教育改革經曆了如下幾個階段:
1、生存導向階段(1959-1978年)
自1965 年獨立以後,新加坡全力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一階段的教育重點是普及義務教育,並推行英語加母語的雙語教育。
2、效率導向階段(1978-1997 年)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加坡在教育方面開始強調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教育體系的效益。學校實行分流體制,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分班,爲不同群體打造適合他們能力的教學方法。
3、能力導向階段(1997-2011年)
面對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挑戰,創新型人才成爲國家未來發展的必備資源。針對這種變化,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增強學生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方針,注重個性化培養。
4、學生中心、價值觀導向階段(2011年至今)
在這一階段,新加坡開始注重以學生爲中心、知識、技能、態度皆不可偏廢,以素質教育爲主,努力營造終身學習的氛圍。
未來,新加坡還將繼續進行教育改革。據悉,2024年新加坡將全面取消現行的中學分流制度,開展新一輪的教育改革。
改革的重點包括:取消中學分流制,不再將中學分爲普通(學術)和普通(工藝) ,而是根據學生各科的能力表現,在中學進行科目編班(subject-base banding)。科目編班按照難易程度提供三種級別:普通1(General 1)、普通2(General 2)和普通3(General 3),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修讀。
這一學制的特色,是學生不再根據整體成績進行課程分流,而是按各科目表現入讀該科所屬的能力組別。
比如一個英文好而數學弱的學生,可以學習G3英文科,同時學習G1數學科,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能力的科目組合。
而且,新加坡的GCE 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共同主辦的統一考試,也是新加坡的高中學生在兩年或三年高中教育結束後參加的統一考試)科目已分H1(副修)、H2(主修)和H3(深廣主修),即使中學生有部分科目修讀G1,只要其他科有修讀G2或G3,也不會影響之後的升學。
此外,自2027年起,教育部還將把目前的N水准和O水准會考整合爲統一的全國考試。
02
爲什麽中國學生學習時間長
效率卻不如新加坡?
事實上,從1965年至今,新加坡的教改一直伴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政策的變化不斷提升。對于未來教改的願景,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曾公開說:“未來,我們的魚兒不再分別在三條溪流遊泳,而是有一條大河,每條魚兒都能尋找自己的旅程。”
這可能恰好是最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當家長們擠破頭要跟別人比拼孩子的培訓班數量;當家長們期待老師能讓孩子的分數再提高一點;當學校被升學數量挾持,老師們成爲疲于應付考試的考官,學生也就注定成爲分數的奴隸,與真正的素質教育自然相去甚遠。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的PISA成績出來後,有報道分析,中國學生的學習時長,遠高于其他國家,相比教育強國芬蘭,中國學生的PISA成績跟對方差不多,但是每周學習時長卻比芬蘭多20多個小時。
再對比日本,日本學生的測評總成績比中國還要高,但是中國學生學習時間比日本多10多個小時。
而對比同樣以學習壓力大、強度高著稱的韓國、新加坡,中國學生每周學習時長也要超過對方5個小時。
爲什麽中國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校外學習上,而學習效率還不如人家高?
有專家指出,這恐怕要“歸功”于中國家長高漲的報班熱情,和熱衷于讓孩子超前學習的競爭焦慮。從PISA測試結果中,孩子的多余學習時間,可能‘惡補’了很多知識,但沒有轉換成學業綜合能力”。
當前,雙減政策的推進,無疑是在幫助家庭減少焦慮,但是改革能否真正落到實處,也要看鏈條上的每個群體是否都被納入其中,又是否都能各司其職,真正推動社會的進步。
03
改革學校教課方式
同時關注鏈條上的所有人
新加坡的教改之所以能夠落地開花,起關鍵作用的因素就是關注到了所有相關群體。新加坡政府深知,教改並不只是政府與研究員的事,它與教師、學生及家長皆密切相關。
但凡新政策出台,必然要面對有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教育從業者的不理解,爲此,推動者必須保持同理心,不放棄跟社會對話。
新加坡教育質量世界第一的背後有許多重要因素,優才政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據筆者了解,新加坡政府體系內都是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政府有明確的施政目標,那就是將新加坡發展爲一個富裕經濟、優質教育的國家。
曾受邀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主持一項領導力項目的格拉斯哥大學迪莫克教授表示,新加坡能有這麽好的發展,是因爲“新加坡最優秀的人才都進到政府裏工作”。
新加坡教育改革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高素質的教育人才。政府很清楚,教改成功的關鍵在于老師。
吸引優秀青年當教師的是誘人的薪資,新加坡教師的平均起薪介于1100-2500美元之間,如果學生成績表現優秀,學校還會給老師發獎金,因此新加坡許多青年教師每天工作超過9個小時。
新加坡重視教育的觀念也體現在政府預算上,教育預算大約占政府總預算的20%,大量投資在師資培訓和教育方面。
還有,新加坡也很注重增進教師的職業認同與榮譽感,以幫助他們展現更優質的教學力。根據2018年瓦爾基基金會的調查,63%的新加坡人覺得學生很尊敬老師,在調查的35國中位居第6,並有31%的新加坡家長鼓勵孩子當老師。
這一切都讓政府具備了很好的改革基礎。
政府政策給力,預算到位,老師薪資待遇不低,而政策的改革也是向著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和家長自然也能接納。
伴隨著學校實行科目編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每一學科不同強弱,設計個別化的學習模塊。當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同,自然也不該用一元化的標准衡量表現,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整個社會的標准也會放寬,成績不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准。
此外,新加坡還停止了中學階段的學校排名,並不再公布國家升學考試獲取高分者的信息。2021年,小學離校考試(PLSE)也將從運行數十年的“總積分制”(T-Score),改爲“積分等級制”,希望淡化學生對每一分的競爭壓力,有更多空間發展特色才能。
目前,在中學和小學,新加坡都降低了傳統期中、期末考的比重,改爲報告與分組活動等多元評量方式。空出來的時間,也能讓老師更深化素養導向教學。此時,政府再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習者爲中心,倡導“不是只有成績好的學生,而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學習”的理念。
當老師能看見每個學生的差異與多元性,方能真正以他們的需要來設計課程。也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積極地學習。
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Jason Tan副教授表示,只有師生和家長都確信,自發性學習比成績方面的競爭更重要時,教育改革的舉措才會起作用。
新加坡在教改中關注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無疑是促進改革成功的關鍵。這與另一個教育強國芬蘭有著相似的方式與路徑。
上世紀70年代初的芬蘭,國家對教師“管制”非常嚴格,國家課程大綱不僅詳細規定教學內容和行政管理標准,同時國家教育部門還經常指導地方教育局、各地教育局繼而監控學校如何落實,類似今天中國大多數學校的處境。老師在日常教學之外,都疲于應付各種上級部門非教學相關任務,所以很難把精力放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之上。
之後,芬蘭政府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提升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增加薪資,提升社會地位,壓縮授課時間,增加備課時長,給予老師大的權利和空間開展個性化教育。2001年,在第一屆PISA測評中,芬蘭教育一躍成名。
而在OECD的另一項測評TAILS(針對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師測評)中,芬蘭教師成爲全球最具有幸福感、教育領導力和職業發展的教師。
結 語
“過去,新加坡教育非常在意培育一位工作者,能給國家經濟帶來的貢獻,關注學術成就表現。現在,學校更重視如何啓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成爲終身學習者。”新加坡教改推手、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院長劉依玲這樣說。
新加坡教育成功的關鍵,得益于如下幾個關鍵因素:
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優才政府積極推進、教育經費充足、提升教師能力和薪資、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減少排名淡化競爭壓力、從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再到改變家長觀念,各股力量通力合作,完成一場深刻且完整的教育改革。
這樣,學校的目標將不再只是教出聰明的學生,更是教導學生如何成爲更好的人。就像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所言:“學習不是一場競賽,我們要給學生培養的是終身學習的態度。”
參考資料:
1.素質教育改革:從量到質的轉變 English Career
2.新加坡迎來近50年重大教改 2024年中學將取消分流 現代教育報
3.新加坡教育改革對香港的啓示 獨立媒體
4.新加坡教育全球頂尖,成功背後的焦慮與反思 BBC中文
今日互動:
您認爲新加坡教改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轉發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