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幾乎是每個家庭、母親的人生基本旅程,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母親可能就開始面臨各種大大小小未知和選擇。究竟應該如何對待他們的孩子,才能培養出滿足、自信和有能力的孩子?這可能是每一位母親都在思索的問題。即便有些母親說,“我從未認真的思考過如何養育孩子”,但她們也都在每日與孩子的相處互動中,用行爲表達著自己的養育哲學、理念。
滿足還是限制,可能是每位母親遲早都會開始面對的沖突和難題。大量兒童發展研究、養育書籍都在探討究竟該給孩子多少滿足和約束,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才能有益于孩子的成長,也會給出各種建議和方法,可是一旦面臨真實的情境,母親們卻常常亂了陣腳,發現現實並不如參考書那般清晰明了,充滿了模糊和不確定,我也不例外。
記得一個酷熱的夏天,我帶著女兒和朋友去旅行。女兒特別怕熱,在戶外行走五分鍾,額頭上便已是汗如雨下,而我們每天在路上行走的平均時間都在2小時以上。對她來說,遊玩的吸引力難敵走在路上的濕熱難耐,每一天在路上,我總要想辦法安撫激勵,扭蛋便是手段之一。
女兒對扭蛋遊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投入一枚或是幾枚硬幣,便可以開心的轉動旋鈕,等待“哐當”一聲圓球滾落,興奮的撿起,再充滿期待的打開,如果正是那個自己想要的小玩意兒,那自然最圓滿開心,即便不是,也會在細細觀察把玩這新鮮的小東西中感到喜悅滿足。我答應女兒,每一天外出,都有一次扭蛋的機會,如此一來,女兒心中便有了動力。
旅行最吸引人也是最惱人之處,在于其不可預測性,充斥著意外和驚喜,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每天都有新鮮的刺激和誘惑。這一天,我們來到城內的海洋館,人和動物近距離接觸互動是館內的特色。下午的海豚表演在攔起的露天小海灣進行,臨近舞台的兩側置放了兩艘小船,上面設有VIP座位,可以與表演的海豚同時身處海灣。
女兒好想去,拉著我過去詢問。因爲票價好貴,我覺得不值便帶著女兒准備離開,可是女兒站在那裏不動,她說:“媽媽,我想要到小船上看表演。”“座位票好貴,媽媽覺得不值得。”“可是我好想去,媽媽求求你了!”
女兒請求的語氣和眼神讓我不忍心拒絕,內心有股沖動想要滿足她:好不容易來一次,路上這麽辛苦,想去就去吧。可是,心裏同時響起另外一個聲音:不能想要什麽,就給什麽。毫無節制的有求必應,會慣壞孩子!怎麽辦呢?
我想了一想,有了主意:“媽媽知道你好想去,只是我們出門旅行,每天的花費都是有預算的,如果去了這裏就超支了。如果你真的很想去,那今天就不扭蛋了,你覺得行嗎?”我希望孩子能夠體驗到有限制的滿足,而不是理所當然的有求必應。“行!”女兒非常爽快的答應了,幾乎是不假思索,可見她當時的願望有多麽強烈,這個決定又是多麽沖動,這原本就是女兒所處發展階段的特點,而沖動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令人後悔。
參觀完海洋館,我們來到了出口處,十來台扭蛋機整整齊齊的一溜排開,女兒的眼睛亮了,駐足不前,一台一台的仔細看,想知道裏面都裝了什麽,繞著機器前後左右的打量,就像小貓在家裏發現一枚新的紙箱,無從進入,來回逡巡,我一邊覺得好笑,一邊耐心的等她逛完。
幾分鍾以後,女兒走過來,用乞求的眼神看著我,“媽媽,我想要扭蛋!”“可是你今天不能扭了,因爲已經用來換剛才的座位票。”“那我把明天的扭蛋機會提前用了,可以嗎?”“明天你可能會發現更好玩的扭蛋機。””不會的,這裏的扭蛋機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裏面的玩具都是我喜歡的。”我扭頭看,的確扭蛋機都比這幾日看過的要新。
我有些猶豫了,又一次面臨滿足她還是約束她的“心靈拷問“。此時,同行的朋友開口了:“她剛才已經決定用今天的額度換座位了,她需要有機會體會遺憾,才能學會以後再做決定的時候,不那麽沖動。”
朋友的話立刻提醒了迷霧中的我,決定堅定的拒絕她。“寶貝,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些玩具,可是你今天已經沒有額度了。如果你現在提前用了明天的額度,要是明天遇見更好的,你又該後悔啦。”“不會的,我真的就想要這個,這個是我最喜歡的了。”女兒完全無法聽進去我說的內容,只是執著的想得到一次扭蛋的機會。語言不管用,我只好用行動來表達我的堅決,讓她放棄。
我和朋友往出口走,開始時女兒不動,氣鼓鼓的呆在原地,大概她希望用情緒來讓我回心轉意答應她的要求,我們繼續往前走,不時回頭看看她有沒有跟上來,最終,在我們就要走到出口時,她跟了上來,我松了口氣。
我們繼續往公車站走,她走走停停,始終和我們保持一段距離,在我們回頭看她時,她會停下腳步轉過身去背對我們,沉默而直白的表達她極度的不滿。到了車站,她也不過來與我們一起,站的遠遠的,仍然是背對我們,面朝著山腳,遠看像極了面壁思過的小孩,有點可笑,也有些讓人心疼。我試圖與她和解請她過來,但她斷然的拒絕。
此刻我再次猶豫了,我猜想她定是要氣炸了,估計還覺得委屈。既然她那麽喜歡,提前使用額度好像也未必不可,而且前兩日,也有過這樣的情況,我是同意的。這一次我突然間變得堅決,規則變得強硬而缺乏彈性,這樣的改變會不會讓她覺得困惑,解讀爲我故意刁難她?若是沒有朋友在場,我不確定會不會現在就同意她的請求。
朋友看出了我的猶豫,問我在想什麽,我如實相告。“如果額度是可以提前使用的,那每一天都可以預支下一天的,這個限制其實就已經喪失了意義。”我再一次被點醒,決定把規則執行到底……
這一段小插曲就算是告一段落,然而我並不知道,今日如此的堅持規則,究竟對孩子的影響如何。接下來的一兩天,孩子還是念念不忘海洋館的扭蛋機,時不時嘴裏嘟囔著“那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一副惋惜的樣子。看到這些,我心裏犯嘀咕:如果那天讓她扭了,是不是就不會這麽遺憾?我的堅持是對的嗎?
終于,我的疑惑在旅行的最後一日有了答案。我們在機場爲朋友家人挑選禮物,女兒看到一個紀念品,興奮的蹦跶過來給我看,說要買。與往常一樣,我說:“你想好了嗎?你只能買一樣東西,買了這個就不能買其他咯!”女兒停了幾秒,若有所思,說:“那我再想想吧,不要像那天一樣,那麽快的做決定!” 聽到這句話,我的心情就像播種無數的老農民,終于看見有一顆種子發出嫩芽、破土而出,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作爲母親,你是否和我一樣,一直努力在滿足與限制孩子中尋找平衡?因爲本能的愛,總是希望盡可能的滿足孩子;又因爲現實的限制,不得不時常挫敗孩子。我們期待著,孩子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接觸到現實,打破想要什麽就有什麽的幻想,感受挫敗和限制,學會延遲滿足,權衡利弊,慢慢掌握生存的規則與智慧。
然而,我們因爲對孩子的疼愛以及自身的成長經曆、個性限制,有時難以堅守邊界與規則。就像這個故事裏我面對孩子一再請求時的猶豫,與此相應,我的規則是松動的,因爲壓力會一變再變,孩子體會到這個部分,會不斷的試圖突破這個規則,就像故事裏,她希望可以提前透支額度。
因爲同行朋友的提醒,我得以從迷霧中跳出來,在不確定中做了一次新的嘗試,堅守規則不松口,最終女兒的反應是對這個嘗試的巨大肯定:她因爲這一次的挫敗而開始應對自己沖動的天性,在做決定時開始認真的思考和權衡。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一步,我爲此由衷感到興奮而喜悅,也深深感激朋友對我的提醒。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檢視和面對自身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問題和困難是我們的一面鏡子,而我們的嘗試和改變,孕育著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寫下這個故事,與勇于面對自我,不怕犯錯、敢于嘗試的母親們共勉。
文章來自:簡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