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簡介
新加坡共和國(Republic of Singapore),是東南亞的熱帶城市國家。該國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南口,北與馬來半島(馬來西亞)隔柔佛海峽有長堤相連,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廖內群島)相望,海岸線長193千米。新加坡是以新加坡島爲核心(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面積達587平方千米),以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的島國,陸域面積728.6平方千米(約爲中國香港特區的三分之二大小),首都新加坡市(華僑稱“星洲”或“叻埠”)。
新加坡的人口是568.6萬,其中公民及永久居民404.4萬。華人占新總人口的74%左右,其余爲馬來人、印度人等。馬來語爲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爲官方語言(英語爲行政用語)。居民信仰繁雜,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等。
新加坡的自然
新加坡地勢低平,西部、中部是丘陵,東部及沿海爲平原,平均海拔15米,最高點是武吉知馬山海拔163米(一說177米)。由于地形所限,河流較短小,又因缺水問題困擾,故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新加坡作爲熱帶海島城邦,人口密集、地域狹窄,降水雖多,流失頗大,是一個典型的缺水國家)。
新加坡的緯度近乎0°,常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爲熱帶雨林氣候(一說爲熱帶海洋性氣候,高中階段多統稱爲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濕熱)。其年均溫在24℃—32℃之間(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均降水量2345毫米。其中,年末至次年初(11月—次年3月)左右爲雨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不穩定,下午多雷陣雨,溫度略低;6—9月,控制該地的西南風最爲幹燥(季風交替月,即4、5月及10、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
新加坡的曆史
由于地形輪廓勝似獅子,故今日新加坡的國名是梵語(或即馬來語——馬來語中含有大量梵語借詞)“獅城(Singapura)”的諧音,“新加”是“獅子”,而“坡”則有“島”的含義。在明朝時,中國稱之爲“淡馬錫”——爪哇語中“海(城)市”之意。
公元8世紀,該地屬室利佛逝王朝(即三佛齊王國)。其後,多爲馬來亞的一部分(18、19世紀,隸屬于馬來柔佛王國)。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新淪爲英國殖民地,成爲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二戰中,新加坡遭到日本占領。1946年,英國將其從馬來亞分出,劃爲直屬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爲自治邦,但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布緊急狀態等權力。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新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英聯邦成員)。
新加坡的社經
新加坡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亞洲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交通發達,設施便利)。該國系外貿驅動型經濟(即對外貿易爲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爲主,高度依賴中、美、日、歐和周邊市場。2020年,新加坡的國內生産總值(GDP)是34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爲5.98萬美元。
新加坡的自然資源匮乏,但卻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主要得益于其扼守能源通道的特殊位置。此外,新的制造業(電子、化學與化工、生物醫藥、精密機械、交通設備等)和建築業較爲發達。其農業産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用地占國土總面積1%左右),絕大部分糧食、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
除傳統工農業外,新加坡的服務業(如金融服務、旅遊服務等)系經濟增長的龍頭。其中,發達的旅遊業是外彙主要來源之一,遊客主要來自中國、東盟國家、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聖淘沙島是新加坡最大的旅遊度假勝地,具有衆多旅遊設施(景點),如珊瑚館、紅樹林保護區、魚尾獅塔等。
浙江2021屆高三三校第一次聯考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
材料:新加坡平均海拔約15米,最長的河流不足16千米。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洪澇災害頻發。從1970年開始,新加坡大規模地將天然河流(如圖中甲處)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躍、美麗和幹淨的水計劃”,將河流修複爲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麗的濱水環境。下圖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甲河修複前後景觀。
(1)分析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4分)
(2)說明將甲河修建爲混凝土河道對防禦洪澇災害的作用。(3分)
(3)指出將甲河修複爲蜿蜒的天然河流的積極作用。(3分)
答案與解析
(1)分析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4分)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降雨豐富,多暴雨;(1分)地勢低平,排水不暢;(1分)地面硬化面積擴大,雨水下滲量減少,彙水速度快;(1分)海潮頂托。(1分)
【繼續滑動查看】
解析:注意,該題的重點不是“20世紀60年代”的洪澇,而是在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修建前的洪澇災害頻發。因此,我們只要結合新加坡的自然地理環境(如赤道附近,“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富;地勢起伏小,水流不暢;海島地形,四周海潮頂托作用強)以及人文地理環境(“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積擴大,導致雨水下滲量減少,地表徑流量增大)即可。
(2)說明將甲河修建爲混凝土河道對防禦洪澇災害的作用。(3分)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將彎曲的天然河道改造爲筆直的河道,(1分)混凝土河道對流水阻礙小,提高水流速度;(1分)拓展河道寬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禦洪澇災害。(1分)
【繼續滑動查看】
解析:根據圖文材料,我們可知原先的河道彎彎曲曲且較爲狹窄,易導致水流緩慢及排水不暢。筆直、寬敞的混凝土河道,對流水的阻力小,既可以提高水流速度,又可以加大泄洪量,有效防禦洪澇災害。
(3)指出將甲河修複爲蜿蜒的天然河流的積極作用。(3分)
左右滑動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1分)淨化水質;(1分)營造濱水景觀,提升了河流景觀品質,爲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空間。(1分)
解析: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社會矛盾下,甲河的形態不斷改變。21世紀初,甲河流修複爲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麗的濱水環境,這就是重新賦予了該系統“天然濕地”的作用:調節氣候、淨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利于科教旅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