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我從朱標的簡介、朱允炆的簡介、朱棣的簡介、朱標在世,朱標爲啥不敢反和朱允炆爲什麽打不過朱棣五個方面闡述,類似問題也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第一:朱標的簡介
朱標(1355年-1392年),安徽鳳陽人,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後馬氏,《南京太常寺志》記載生母爲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太宗朱棣異母兄。
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爲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 。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爲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爲接班人。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陝西回來後,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爲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第二:朱允炆的簡介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由于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
第三:朱棣的簡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爲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生于應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爲燕王,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爲諸王之首。
第四:朱標在世 ,朱棣爲啥不敢反?
一方面,朱標是朱棣的大哥,正宗的太子,馬皇後的長子,13歲時,朱標被封爲太子,開始了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朱元璋有26個兒子,與自己的25位弟弟相比,朱標最了解自己的父親,他全程見證了父親建立明朝的全過程。朱標的個人能力比朱允炆高了很多檔次。另一方面朱標一直是作爲繼承人來培養的。當朝各個勢力起碼對他是心服的。在諸王子當中威望極高,頗有長子風範。其次對他的弟弟們謙恭友愛,一有事,他二話不說主動出來替弟弟們擋著,他的那些弟弟們有的經常惹事,每次惹怒朱元璋後,朱元璋都會予以重懲,這個時候大臣們可不敢站出來給犯錯的皇子說話,朱標在這種時候往往會去勸勸朱元璋,讓他饒了弟弟,有趣的是只要朱標開口說話,朱元璋的怒火立馬就能消了,所以很受弟弟們的敬愛。朱標那麽疼愛他的弟弟們,想必他們兄弟之間的關系不會太差。
例如有一次藍玉告訴太子朱標一定要防著朱棣,可是朱標卻一直沒放在心上,有一次還將這件事告訴了朱棣,這麽重要的事情,朱標隨口就告訴朱棣,他當然不是爲了挑撥是非,只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們親密無間,無話不說,由此可見二人的兄弟感情是很深的,兩人的關系肯定是非常好的。
還有一次,朱棣的胞弟周王犯了錯罪,氣的朱元璋要殺了他,朱標就在朱元璋的寢室之外,跪著哭了一夜,替周王,朱棣胞弟求情。後來,朱元璋心軟赦免了周王的罪過。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爲朱標作爲朱元璋親自選擇的繼承人,在朱元璋心裏很有分量。但是,他們的父親朱元璋是何等人,敢爲死罪的人去求情開脫,這份兄弟情義,想必朱棣不會忘掉,也證明素日裏他們兄弟感情不差,甚至很好,因爲在他的眼裏,沒有嫡庶之分,都是他疼愛的弟弟。如果說朱標沒有死的話,朱棣也不會造反了。朱棣雖然也是有本事有能力,但是相比朱標實在是太遜色了,他沒有那個膽子也沒有那個實力,更何況如此信服大哥。他一定會成爲一個出色的邊關大將。
第五:朱允炆爲啥打不過朱棣?(或者說爲啥朱棣要反朱允炆?)
1、朱允炆的性格
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確定下一年爲建文元年,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2、朱允炆的智囊團隊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爲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于君之爲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1402年死)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1385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現在被朱允炆任命爲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齊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于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爲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才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後被召爲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他們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所有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是典型的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3、朱允炆削藩政策實施
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皇帝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力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比如開始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動。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個倒台的,接著另外四個王子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齊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後,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部隊和作准備的時間。
現在不能肯定,燕王何時才開始下定決心對抗朝廷。燕王私下裏一方面通過招降蒙古士兵的辦法擴充了他的部隊,另一方面又和那些對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表面上,搞了許許多多鬼把戲,裝病,裝瘋賣傻,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來不斷迷惑朱允炆的眼線。1399年7月末;那時有個忠于朱允炆的軍官抓到了朱棣的下級官員,並把他們送往南京以煽惑罪處死。燕王抓到了把柄,利用這個機會在8月5日向鄰近幾個州縣發動軍事進攻,借口要清除朝廷裏的奸佞官員。爲了給他的叛亂設詞辯解,燕王一方面給朝廷寫信,另一方面向天下發布宣言。他堅持認爲無論從儒家的孝道還是明太祖的《祖訓錄》,他正在進行的是終止內亂的正義行動,指責皇帝受齊泰、黃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誘惑,對諸皇子進行了迫害,他所采取的行動是正當的自衛,同時他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詐顧問們,恢複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他有義務來執行這次懲戒使命,因爲他是馬皇後所生的最年長的健在兒子,就責無旁貸;他指天誓日地否認他對帝位感興趣。
4、朱棣開始奪取皇位
迷惑住敵人後,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在叛亂開始的時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優勢。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領土也只有封地北京那一片。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國。氣勢也高于燕王。但燕王的領導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內部松懈的缺點逐漸嚴重影響了戰局。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李景隆開門迎降,京師遂破。
5、朱棣即位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朱棣即位後,重建奉天殿,刻玉玺,封王妃徐氏爲皇後。對靖難功臣進行了封賞。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複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永樂初,朱棣爲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複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爲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爲由廢爲庶人,軟禁于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樂四年死于火災。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甯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爲庶人;削遼王護衛。
朱棣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曆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檢舉。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爲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在全國局勢穩定之後,朱棣爲了加強對大臣的監控,恢複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同時,明成祖又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于北平地區,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6、朱允炆削藩爲啥失敗?
首先以朱標的性格,他不一定會像朱允文那樣害怕那些蕃王。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手可能不會這麽狠。朱元璋殺功臣,除了功臣自己違法跋扈等問題以外,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朱元璋認爲朱允炆控制不了這些開國功臣。爲了能夠讓朱允炆順利繼位,朱元璋替他掃清了很多的絆腳石,其中有很多都是跟隨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的老將領,這些老將領對朱標很是擁護,但是他們卻知道這個皇孫朱允炆卻沒有什麽能耐,因此極其不配合。朱元璋心裏也很清楚,僅憑朱允炆是沒有能力讓這些老將領臣服的,于是就動了殺心。朱元璋先是殺死了一些軍功赫赫的高級將領,最後竟連這些將領的手下也一並收拾了,用現在的話來說,朱元璋殺功臣爲了拔掉權杖上的刺,所以給他搭建了一個好控制但是比較蠢的班子,就這樣沒有經曆過什麽大風大浪的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朱棣叛亂前,建文帝是占盡優勢,他是大明的第二任皇帝,當時大明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有朱元璋前期的治理,國家相當強盛,建文帝可以調動的資源,是朱棣遠不及的,但爲何戰爭的結局,卻是朱棣贏了。原因有以下三點:
A、急于求成
建文帝上台的時候,年齡較輕,在削藩問題上,犯了年親人血氣方剛、急于求成的毛病。當時大臣勸建文帝從長計議,建議推行推恩令,讓藩王從內部逐漸分化。將燕王朱棣的領地,封在南昌,使其遠離自己的勢力範圍。可是朱允炆未采納大臣的建議。他采用各個擊破的方式,著手削藩,先將勢力較弱的藩王廢黜,並將他們流放和處死,以絕後患。朱允炆這樣做,堅定了朱棣的謀反決心,朱允炆先弱後強的策略,也給了朱棣准備時間,使他爲謀反做了更充分准備。
B、用人不當
齊泰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顧命大臣,是朱允炆的核心團隊成員。此人記憶力非常好,但卻不代表他的智慧高。黃子澄經常陪太子朱標讀書,朱允炆上台之後,他也是核心團隊成員!黃子澄也鼓動朱允炆削藩,而且還很奇怪,建議朱允炆“先易後難”,以至于放過了身在南京的朱棣。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熟讀兵書,堪比趙括,但深得朱允炆信任!有一個善戰的大臣,叫徐輝祖,由于他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朱允炆的棄用。耿炳文是老將,率軍防守朱棣,卻被認爲怯戰,于是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李景隆登場了。然而,百萬大軍交給李景隆,卻一敗再敗!至于他的至親李景隆,更是一酒囊飯袋,李景隆在鄭村霸、白溝河等戰役中,由李景隆肚量狹小,貪生怕死導致折損了朱允炆六十萬大軍。軍隊慘敗。李景隆本該被殺,卻被念及有親戚關系,被放了。最無恥的是,朱棣兵臨南京時,李景隆卻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朱棣進城,不是一般的可惡。
C、性格柔弱
朱允炆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心一軟,沒有殺掉李景隆,同樣也是他多次心軟,使朱棣多次在危難之中逃脫。交戰前,皇帝就給將士下诏,活捉叔父朱棣,這也就導致將士在面對朱棣時,畏手畏腳,不敢殺他,才讓朱棣多次險中逃脫。
最後才使得朱允炆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卻一敗再敗,最後自己也消失了,把本該屬于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給了朱棣。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