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在裕廊中央公園安置地震儀。(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提供)
作者 侯佩瑜
我國首次在全島範圍內進行地球物理探測,評估新加坡的地底結構和地震風險。
由于土地供應有限,新加坡正在積極轉型采用低碳或無碳能源,上述探測或許能揭示我國碳儲存/碳封存的潛力,以及未來利用地熱能的可能性。
“碳封存”指的是從大氣層中捕捉二氧化碳,讓它長期和空氣隔絕,避免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的技術,樹木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就是大自然“碳封存”的例子之一。
這項探測是由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簡稱EOS)在2019年開始進行的。
負責這項研究的地震學家凱倫(Karen Lythgoe)博士向《海峽時報》舉例說, 新加坡本島的地底中心由一種被稱爲“武吉知馬花崗岩”的堅硬火山岩構成,但人們對這種花崗岩位于地下多深,卻知之甚少。
凱倫博士說: “這正是地震成像有用的地方。花崗岩是建造地下設施的好岩石,盡管鑽探它既困難又昂貴。”
研究團隊在康培中學(Canberra Secondary School)安置地震儀。(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提供)
調查團隊在全島共部署了88個地震儀,包括在學校、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氣象站,在40天的時間裏檢測地震事件和背景噪聲。
這88個地震儀,就像88只耳朵一樣。地震檢波器網絡非常靈敏,甚至可以探測到最輕微的噪音或震動。探測結果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地底結構,以及可能面臨的地震風險。
那麽,他們發現了什麽?
這40天裏,探測到100多次雷震以及在東北部的顯著人爲活動(包括建築工程)中檢測到地震信號(雷震是由雷聲引起的隆隆聲或地面運動);
檢測到來自更遠的地方的地震,包括鄰國的。例如,研究人員能夠在新加坡以北100公裏處探測到“相當小”的地震。
這說明什麽?
凱倫博士說:
“這告訴我們這個地區有活躍的地質斷層。”
地質斷層是指地殼中的裂縫。當斷層活動時,岩石塊將會沿著斷層線移動,引起地震。
凱倫博士補充說: “所以我們想要做的是對其進行長期監測,以了解新加坡附近的確切地震位置。”
“新加坡沒有關于地震發生的記錄,盡管這個國家定期經曆著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震引起的低強度地震。”
這項研究結果今年4月發表在科學雜志《國際地球物理學報》上。
凱倫博士(中)和她的研究團隊。(Karen Lythgoe博客)
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兼助理教授Wei Shengji說,由于新加坡及其周邊地區的地震網絡稀少,導致過去的地震事件檢測並不完整。
“通過這些新方法,我們接下來能發現更多由斷層構造或人類活動造成的地震事件。”
他補充說,若新加坡日後想在地下擴大資源(如碳封存)時,這些數據很可能會很有用。
使用相同的數據,研究人員也發表了另一項關于位于新加坡地下340公裏深處的大型結構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發現:
新加坡的西側和東側有明顯的差異,橫跨所謂的武吉知馬斷層;
根據地質證據,斷層在很久以前曾經活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