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不是各幫華人的唐人街,而是跨族群、宗教、文化的曆史遺址,各類文化樞紐彙集之地,承載各族群的集體記憶,留下大量實體舊建築與曆史接軌。
因傑生規劃圖之故,牛車水一直被誤以爲萊佛士規劃的唐人街,其實許多規劃未曾落實。如果追溯曆史,潮州人的十八間後、廣東人的中街和閩南人的源順街都在河口周邊地區,這才是最早集聚各幫華人的唐人街。這裏就重新勾勒牛車水和周邊地區的曆史原貌,說一說百年前的轶事,以及發展曆程。
昔日小印度,今天牛車水,1846年的馬裏安曼印度廟和詹美回教堂。
牛車水名稱由來
清人李锺钰1887年來新加坡,他將個人所聞所見寫成《新加坡風土記》,書中就提及牛車水。關于牛車水的名稱由來有不同說法,一是牛車運載井水,一是牛車載水灑在路面清除塵埃。
牛車水是荒蕪的山谷底盆地,河流兩旁有大片沼澤地直抵新加坡河,大約1850年代才逐漸完成橋南路和新橋路之間的填土工程,後來工部也開始雇用員工以牛車灑水清洗繁忙道路。1862年的地圖依據街道繁忙程度劃分爲紫色一級,灰色二級,黃色三級,最繁忙的街道都在河口周邊,牛車水屬不設等級的市區外圍。
1862年的地圖依據街道繁忙程度劃分爲紫色一級,灰色二級,黃色三級,最繁忙的街道都在河口周邊,牛車水屬不設等級的市區外圍。
馬裏安曼印度廟(Sri Mariamman)創辦人比萊獲得直落亞逸的一列土地建廟,因宗教因素需要淨水,所以要求更換在史丹福路,但該土地有其他用途,1823年選在橋南路。這裏群山環抱,人煙稀疏,印度廟背後河道正是山澗泉水彙集的上遊,水源充沛是廟宇接受現址的原因。
早期食用水不完全依賴井水,邱新民曾提到馬裏士他路的芋葉塘水質清甜,牛車水河道上遊其實是可以飲用的淨水,這裏的水源比周邊井水更豐富,是牛車彙聚取水之處,這或許是牛車水名稱的由來。
各族群遺留足迹
直落亞逸的阿爾阿布拉回教堂(Masjid Al-Abrar)和納宮神社(Nagore Durgha)都建于1820年代,崇文閣部分土地也購自印度人,萊佛士撥給比萊的一列土地相信就在這裏。隨著比萊放棄這地段,華人開始流入,後來建造天福宮。橋南路的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 Chulia)于1826年落成,和馬裏安曼印度廟,以及對面安祥山腳的甘榜素素(Kampung Susu)形成最早的印度社區,阿裕尼曾出資捐贈四口井,其中一口就在這裏。在恭錫街和水車街路口,還有一座建于1859年的印度廟,這說明在此的印度社群規模不小。
甘榜馬六甲奧馬回教堂(Masjid Omar Kampong Melaka)是阿裕尼于1820年所建,合樂路的珍珠山斜坡也有稱爲武吉民丹的聖墳(Kramat Bukit Bentan),這附近其實有個馬來聚落。珊頓道有條巴詩路(Parsi Road),這是因爲帕西族群(Parsees)墳場就在今天的偉新大廈(Bestway Building),隔鄰是馬來漁村,哈比諾(Habib Noh)的聖墳(Kramat)和回教堂,恭錫路背後也有女性聖墳,傳說和哈比諾有關。
珍珠山、安祥山和萬達山都是英國人的種植地,安祥山和厄士金山最初是哈利·史格(Harry Scott)兄弟的豆蔻園,後來被約翰·仁美(John Gemmill)買下,他在此建造豪宅,這就是陳桂蘭的翠蘭亭俱樂部,一度成爲馬來學院和冉安志牧師的東方學校。這産業被槟城富商邱漢陽買下,拆除後重建新豪宅,他死後被謝榮西和友人(疑爲陸寅傑)買下,主樓成爲養正學校,入口處的哨站後來重建成爲今天的吾廬俱樂部。
牛車水滄海桑田
經曆30余年的移山填土工程,彎曲的新加坡河支流成爲筆直的達豪施水道,填土地段發展成爲繁榮的新鎮。隨著人口激增更爲密集,河流受到汙化已經不適合飲用,牛車水一詞卻在民間留下深深烙印,成爲不可磨滅的集團記憶,專指馬裏安曼印度廟周邊地區。
永壽年戲班在梨春園演出革命劇《徐錫麟槍斃恩銘》。
新開辟土地吸引不少閩人前來,碩莪街俗稱廟仔街,名稱得自街邊小廟三福宮,捐錢建廟者當中林永慶(林振瑞父親)、劉金榜、陳福榮、楊鴻義和陳慶源是閩籍地主。本地碑銘專著將劉金榜誤植爲陳金榜,他是梨春園和慶維新戲院業主,在丁加奴街還有一列店屋。林永慶在碩莪街碩莪巷擁有許多産業,楊逢義則是新橋路碩莪街的大地主。
說到牛車水,許多人記憶猶新的是廣東大排檔,其實路邊攤的平民小吃到處都有,潮籍的同濟院前,閩籍的賭間口絕不遜色。百年前的餐館多數是廣東人經營,而且都集中在牛車水,這裏最負盛名的還有戲院和妓院,這些伶人和青樓歌妓都是粵籍。在特殊的大環境底下,不論食家戲迷還是尋芳客,都能說幾句粵語,並帶動牛車水粵籍的其他行業,粵語成爲其他籍貫華民的共同語言。
革命思維之搖籃
牛車水也是革命搖籃,傳聞尤列在單邊街(必麒麟街上段)開設一葉樓宣傳革命,其實一葉樓是在摩士街(Mosque Street)18號,革命第一聲就在這裏開始。同盟會成立後,廣幫在丁加奴街創辦開明書報社,永壽年戲班也在梨春園演出革命劇《徐錫麟槍斃恩銘》,革命思想不斷在牛車水傳播。
一葉樓在摩士街18號。
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逝世,保皇派領導的中華總商會要求所有華商停業以示哀悼,總領事館內設置神位,本地華紳也以三跪九拜齊集哭哀。革命派陳裕義、林海生等人卻拿著牌推銷“推淚萬應如意油”,這其實是戲谑保皇派紳商,哭不出時可以搽兩滴來催淚,他們後來受到攻擊而逃離。
中醫師何心田在牛車水開設廣順號雜貨店,天一亮就照常營業,這群手持催淚如意油牌者被追趕,跑到店內逃避。兩三百名保皇派遷怒于何心田開業,向雜貨店抛擲石頭,當時孫中山被困在裏頭,粵劇樂師馮源初率衆前去救援。他在1904年去英國爲英王加冕演奏,過後加入永壽年戲班,因和保皇派格鬥被捕並遭驅逐出境。
振天聲1909年在梨春園演出《夢後锺》,中場振武善社林航葦、振天聲領隊黃詠台和團長陳鐵軍上台致詞。世事變幻莫測,此時汪精衛和胡漢民都在緬甸,黃興去了日本,孫中山剛從馬來亞回來,住在烏節路111號。他只身孤影坐困愁城,寫信給外地革命戰友,要求盤纏離開新加坡。
塵封的文化遺産
牛車水不是廣東或各幫華人的唐人街,而是跨族群、宗教、文化的曆史遺址,各類文化樞紐彙集之地,承載各族群的集體記憶,留下大量實體舊建築與曆史接軌,是非常豐富的多元文化遺産。牛車水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然而卻覆蓋著百年塵埃。
文/攝影:林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