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堯堃在1974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公園及遊樂署署長(公園及遊樂署于1996年並入國家公園局),直接參與策劃我國的綠化工作。
李庚洧 王凱義 報道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人們如今在立交橋上開車,或是走在行人天橋上時,也許不會特別留意一旁栽種的美麗花叢,因爲這早已是新加坡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大家習以爲常。新加坡這座城市中的花園如今擁有的青蔥翠綠,第一任公園及遊樂署署長黃堯堃功不可沒。
這位我國早期的“綠化軍師”黃堯堃本月8日與世長辭,享年89歲。
他的長女黃穎娴(60歲,鋼琴伴奏者兼教師)昨天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父親本月7日在家中摔倒,髋部骨折被送往醫院,手術還未進行,就在隔天過世了。
黃堯堃在1974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公園及遊樂署署長(公園及遊樂署于1996年並入國家公園局),直接參與策劃我國的綠化工作。
梁志超:重點負責項目之一
綠化東海岸公園大道
國家公園局公園及康樂總監梁志超博士說,除了建設公園、種植樹木,黃堯堃負責的重點項目之一就是綠化東海岸公園大道(ECP),讓那裏至今一直是遊客難以忘懷的景觀。
梁志超說,爲了讓城市風貌多變,黃堯堃的團隊也引進帶有五顔六色花葉的樹木。到了1980年,新加坡會開花的樹已增加5萬6000棵。
黃堯堃當年主管公園事務時,建國總理李光耀曾嫌光禿禿的行人天橋太難看,並明確指示要種植花草來美化。
過後,黃堯堃與當時的新加坡公共工程局密切合作,在天橋兩旁加設植物槽,種植五彩缤紛的花卉,才解決了李光耀當時抛出的難題。
李光耀有一次也反映立交橋下的空隙很不美觀,應該種植一些花草樹木來美化。
黃堯堃想出了方案,升高立交橋,把朝相反方向的橋面岔開,中間隔著至少1.5米寬的距離,種在橋下的植物,陽光照射得到,雨水也可以滲入。結果李光耀拍板同意,這才形成後來我國立交橋的獨特風景。
黃堯堃退休前,30多年來的工作都與植物、綠色息息相關。退休後,他的生活依舊“翠綠”,他從事園藝與美化環境咨詢工作,仍終日與花木爲伍。
黃穎娴受訪時說,父親在馬來西亞怡保的成長背景孕育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父親以前居住在甘榜時,會經常到河邊和樹林裏玩,自此與大自然産生了連結。”
對于新加坡是個水泥叢林(concrete jungle),黃穎娴說:“父親雖然了解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但他總希望建築物周圍能栽種植物,保持氣溫涼爽。”
雖然是英校生,但黃堯堃卻用詩詞書畫和粵劇維系著他與中華文化的情感,還在2005年出版華文詩集《詩文記事》。詩集收錄詩詞65首,其中著墨最多的是就景詠事,就事詠史。
黃穎娴說,父親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閑暇時會寫書法、繪以山水畫和風景圖爲主的中國畫。
李總理面簿發文悼念黃堯堃
李顯龍總理昨晚在面簿發文悼念這位讓新加坡成爲“花園城市”的先驅。他指出,黃堯堃爲我國留下了持久的印記,新加坡的許多綠植都歸功于黃堯堃和他的團隊。
他說:“隨著‘花園城市’概念展開,黃堯堃的團隊引入了色彩缤紛的植物,並綠化了高速公路。這一直持續至今。中國有句成語‘前人種樹,後人遮蔭’,就堯堃的貢獻而言,尤爲真切。”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前天也在面簿發文悼念黃堯堃,贊揚他在落實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花園城市願景所做的貢獻,爲人們今天所享有的綠化環境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