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中國的一個近鄰,亞洲四小龍之一,我們對它可以說相當熟悉,也可以說很不熟悉,它的教育和社會的內核我們還是不了解的。我們知道一些概念,它是一個城市國家,總人口567萬,面積724平方公裏。這724平方公裏什麽概念呢,就將相當于北京城區的面積。那麽它已經成爲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航運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驅逐獨立建國的時候還是非常貧困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目前仍然是4種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漢語和泰米爾語,它的社會問題是很複雜的。它能夠從這麽一個貧弱的狀態發展到今天,那的確是一個奇迹。
新加坡經濟奇迹背後,實際上是教育奇迹
新加坡的經濟奇迹的背後,實際上是教育奇迹。新加坡的教育水平非常發達,他們的領導人說得很清楚,新加坡沒有任何其他的資源,唯一可以憑借的就是人力資源。就是通過教育來發掘資源。那麽小的一個城市國家,有兩所世界知名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是非常亮眼的,像PISA的測試,2015年的時候是世界第一,2018年是世界第三,都是在第一梯隊的。
在新加坡,教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起薪最高的行業是教育,其次才是政府公務員,第三爲金融行業。
篩選和分流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是以精英教育而聞名的,這個精英教育跟早期分流的制度密切結合,在亞洲國家當中非常少見,是把篩選培養少數精英作爲基礎教育系統最重要的目標。所以它的分流非常早,而且非常複雜,包括三年級畢業有一個考試叫小四分流,六年級畢業一個會考叫小六會考,然後中二還有一個分流,到了中四以後還有兩次不同水准的英語考試。一般認爲12年當中,一共有5次高利害性的分流選拔考試。
因爲三年級以前只是按照你的語文的程度分班,但是小四分流它是分成三種,一種是1%的學生進入,他們叫英才班或者叫天才班,剩下來的學生分別進入快班和慢班,但1%的學生是很小的一個範圍,在整個新加坡每年就是500個學生這麽一個概念。進入初中以後也是分爲叫快捷班、直通班和高才班,也就是說它的分流是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高中一直持續不斷。
這種早期分流的制度,在歐洲,像德國這樣子的德語系的國家,過去是比較時興的,但是早期分流它有很嚴重的後果,一是導致學生在他的學習能力、他的人格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就給他分類了,這是會犧牲很多人才;另外,是會造成很大的所謂叫教育公平的問題,就是按照某種特定的標准選拔英才的時候,它往往是偏向于一些優勢家庭、優勢種族,很難避免這個問題。
所以從進入2000年以來,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早期分流的制度,200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改了好幾輪了。
2004年的時候,首先就是小學的教育改革,就是把快班和中班的生源合並,只是保留剛才講的1%的英才的選拔;到了2008年的時候,小學分流全面廢止了;到2019年開始,小學一、二年級的所有的考試被正式取消,同時到2021年改革小六會考的評價方式。就是小學畢業的會考,不再用過去的總分評價的方式,而用積分等級制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表現區別學生進入幾個不同的軌道,競爭性要更低一些。
另外就是改革中學的分流,新加坡已經公布了一個重大的教育改革的計劃,到2024年全面取消中學分流。因爲現在新加坡的中學制度,它是分爲4年制的快捷班和5年制的普通班,就是把學生分到這兩個軌道當中。那麽到2024年以後合二爲一,合並成一個統一的體制,取代分流制度,建立了另外一個評價制度,叫做“學科分級計劃”,以便實行“統一的中學教育,多元的學科分級”。也就是說,新的評價不是按你的學習分數來分類,而是根據你的不同學科的學習表現來分級。
簡單地講,就是比如說對于英語、母語、數學和科學課程,按照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習進度進行分班教學,每一個班比如這個英語班它可能包含了原來的快捷班、普通學術班和普通工藝班的三類的生源,它按照英語的學習程度分成不同的班,那麽同樣數學也是按照數學的學習程度分成不同的班,這種學科分班裏面都包含了原先的就是所謂快班、慢班或者英才班的生源,就是不是按照原來的總分評價來分班,是按照他每一個學科的實際表現。一個學生可能英語也是在分層教學的高層的,可能你的數學是在中層的,可能你的母語是在中層的,就是他在不同的學科當中有不同的表現,而不是給你一攬子地貼上一個標簽,給你一個總體的評價,這樣子就減少了貼標簽的這種歧視的現象。然後到中學結束以後再根據畢業的考試的成績、課外活動的特長來加分申報高校。
所以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認爲,按學科分級的這種分流模式是一種“保底不封頂”的政策,就是用人唯才,保持社會的流動性,使得教育更加包容和開放。這是一個方面。
央視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截圖
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
新加坡的分流制度的改革第二個方面,是在課程改革和開展素質教育的努力。其實按我們中國的標准來看,新加坡的中小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壓力相對是比較低的,因爲它中小學都實行半天上課制,它的小學12:00到1:30之間放學了,然後下午都是課外活動時間,所以它的課內教學的時間要比中國要少得多,它的半日制就是可以讓學生從課堂當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參加更爲豐富的課外活動;在下午放課以後和在假期由學校爲學生提供上百個不需要額外支付費用的藝術活動,而且這個課外的文藝體育活動都是納入畢業成績的,表演類的、藝術類的體育類的各種興趣社,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至少一個,而且都是財政買單的。
另外,新加坡的中小學不用統一教材,老師上課依據的都是自己編寫的講義,這樣子就更有利于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根據不同的班級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教育內容和課程的改革上,近20年來新加坡也走過了幾步。首先是1997年的時候,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的教育改革的計劃,改變原來的一考定終身的觀念。爲了和這個目標相銜接,當時學校減少了30%的課程教學內容,那麽到了2005年的時候,新加坡教育部就發起了第二次教學改革,內容叫做“少教多學”,在這次改革當中,學校進一步削減了20%的課程,爲學生積極獨立的學習提供時間和空間,那麽我們這樣看就在2000年前後新加坡中小學就減少了50%的課程,第一次30%、第二次20%,所以能夠實行半天上課。
隨著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到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啓動了第三輪的教育改革,這次的教育改革的目標叫做“爲生活而學習”(Learn for Life),培養面向未來的新加坡公民,培養具有21世紀技能的新加坡公民,加強了品德與公民課程的改革,數字素養,了解亞洲的課程的教學。這裏面我特別感興趣,就是“了解亞洲”這門課程。因爲他們認識到,東南亞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地區,最活躍的地區,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構成了新加坡天然的腹地,而因此未來的新加坡公民,必須具有相關的知識,語言和文化技能,加強對亞洲事務的了解和參與,我覺得這個想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
新加坡的高考作文
如何來評價新加坡的教學,我們可以從它的高考作文考試這是一個側面來認識教學改革達到的程度,它高考作文包含了大概11個方面的題材,就包括經濟、曆史、政治、政府、國際關系、法律、哲學、媒體、科技、宗教、教育、藝術、生活和運動,一篇作文可以涵蓋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的主題,它提供可供選擇的清單,
1.“從小說改編成的影片,電視劇或者歌舞劇是永遠無法和原著媲美。”請討論。
2. 考慮到錢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應不應該獲准承辦大型體育賽事?
3. 在現代科技的多大程度可以讓一個人無需數學計算能力。
4. 分析 “給女性機會的平等,是一個人人渴望但不現實的目標。”
5. 分析這個觀點:絕大多數自然災害都是人類活動導致的。
6. 競爭是否總是好的?
7.“每個人都有觀點,但不是每個人的觀點都有同等價值。”你怎麽看?
這是舉了一些新加坡高考作文的命題,那麽我們看到的一個特點,它是非常寬泛的,涵蓋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關鍵在于它是沒有標准答案的,考察的就是你的批判性思維,你的閱讀或者閱曆的廣泛性,就是能不能對于這些複雜的問題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使我們看到了新加坡的教學的靈活性和這種對批判性思維的重視。
但是對新加坡的教育有些親曆其境的中國家長也是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在網上看到有一個北京的家長說,盡管新加坡的學業競爭非常激烈,分級制度非常殘酷,但是好像比北京的小升初還是好多了,讓他的小孩在那感到生活的很幸福;但是也有一個北京的家長說,他決定讓小孩放棄新加坡的學習,回到中國,他覺得競爭的程度要比中國要殘酷得多。
所以我想爲什麽這兩個中國的家長有這樣不同的評價,可能他們自己的目標不一樣。
如果你確定的是前1%的目標,競爭肯定是比較殘酷的;如果你確定的是前10%,或者前30%的升學目標可能就很輕松了。我想這個問題在中國也是同樣存在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