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球進入年底佳節之際,新發現的奧密克戎冠病變異毒株,短時間內傳播到全球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
截至12月10日,新加坡有兩起確診輸入型感染奧密克戎,另外有四起輸入型病例和兩名機場前線人員也初步確診感染奧密克戎。
然而,走進各大商場和公共場所,不難發現人潮洶湧的“盛況”,而在周末更爲明顯。莫非,大家已經對疫情感到麻木,對新變異毒株奧密克戎也不感到恐懼?
公衆潛移默化中 接受與冠病共存
新加坡管理大學管理實踐中心協理主任林偉傑博士的觀點認爲,過去幾個星期,本地疫情有所好轉,加上冠病疫苗接種率相當高,讓政府放寬防疫措施,例如允許五人同桌堂食。此舉猶如給公衆注入一劑強心針,讓大家比較放心外出用餐、購物和逛街。
新加坡衛生部資料顯示,截至10日,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口比率維持在87%,接種至少一劑的人口也有87%,已接種追加劑的人口增至30%。在年滿12歲且符合接種資格的人口當中,已有96%完成接種。
他也認爲,新加坡與病毒抗戰已經快邁入第三個年頭,而政府也采取“與冠病共存”的抗疫策略,如今又正值年底佳節期間,大家都想難免放松一下心情,暫時忘記疫情的情況,同親友外出。
“在這六個月以來,不只是政府,各界相關人士,包括醫療專家都同時說了,我們要踏出第一步走出疫情的陰霾,然後與病毒共存。所以,我覺得在潛移默化下,大家也開始慢慢地接受了這項訊息。”
林博士也補充,隨著其他國家慢慢打開旅遊管道,甚至簡化入境管控措施,大家也開始認爲,病毒雖然可怕,可是生活還是照樣得過。
根據大衆行爲 評估疫情風險
新躍社科大學人文與行爲科學學院講師蔡慧臻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人們通常會根據大衆的行爲來評估疫情所帶來的風險。她舉例,當他們看到朋友也去商場購物,而且也沒有被感染時,他們也可能會跟著做。
然而,她認爲,人們或許會低估受感染的風險,以及高估自己控制病毒傳播的能力。
“雖然個人衛生仍然是防止冠病傳播的關鍵,但他們可能忽略了觸摸臉部,抑或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所帶來的風險;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沒有直接接觸到高風險群體。”
兩名受訪學者都表示,目前關于奧密克戎的資訊依然不明確。如果專家證實奧密克戎的傳播率比較高,甚至能夠導致人們患上重症或死亡的話,屆時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冠狀病毒警覺性再次提高。
“外出恐懼症”
不過,有些人會到另一個極端,出現“外出恐懼症”,有的也選擇謹慎出門。對此,蔡慧臻表示,他們會把公共場所與感染風險聯系起來,比如認爲病毒就在電梯按鈕上。
“即使他們已接種疫苗,但也擔心仍有可能被感染並傳播給可能沒有接種疫苗的親人,例如如幼兒或年長的父母。”
林偉傑建議他們可以多了解病毒所帶來的實際影響,甚至同那些曾經確診的朋友,或願意出門的人多談一下,慢慢地降低對病毒風險認知評估的偏差。
蔡慧臻則認爲,公衆若要克服“外出恐懼症”,他們可以循序漸進地恢複活動,先是單獨去附近的公園,接著與一兩名朋友見面,然後再去商場。
需以平常心面對奧密克戎
蔡博士認爲,和去年相比,大家已經有足夠的數據來了解冠病,對疫情更有把握,進而讓大家感到 “更安全”。
林偉傑表示,奧密克戎將不會是冠病疫情下的最後一個變種毒株,而且冠病本身也不是全世界最後一次大流行,因此呼籲公衆必須抱著平常心來對待。
“當然,我們要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可是我們也不可以因爲疫情,而決定把自己封閉起來與外界隔離。這樣的話,在身心方面會産生非常不好的印象。”
面對奧密克戎來襲,公衆到底怕還是不怕?這段期間會否有信心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