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前,賣方行業研究缺乏系統的體系和方法,隨著行業研究的成熟,行業與行業間的比較日益重要,策略研究也被提上日程。相輔相成的新財富評選,始于2003年,終于2018年,申萬策略團隊2014年8月出版了《策略投資方法論》,近一年又陸續出具《再論“驅動力信號驗證”策略體系報告》,本號系列文章均爲學習筆記。
賣方策略三大任務(大勢判斷、行業選擇和主題投資)、四大配置(國際配置、大類資産配置、行業配置和風格配置),行業選擇是核心。
申萬策略團隊提出“驅動力”+“信號驗證”的行業配置方法。配置一個行業,是因爲預期到某種股價驅動力的出現,但是不可能等“驅動力”出現以後再投資,需要借助“信號”來驗證“驅動力”出現的概率。
以損益表爲標准構造 21 個行業的關鍵假設表,尋找驅動力和信號指標。
然後再進行整合,很多行業的驅動因素是相同、因果或者互斥的。每次撰寫大的策略報告,需要系統梳理一下所有行業的驅動因素,整理出一條路徑,先因子,後核心。然後設計“驅動力”和“信號驗證”機制,給出具體的行業配置建議,而行業配置完成了,大勢判斷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報告形成後,組織調研力量去跟蹤“信號”,一旦“信號”強化我們的判斷,就要持續推薦;而“信號”無法驗證,就要反思。
對于買方,結論更重要,對于賣方,邏輯更重要;比邏輯更重要的是對前提的判斷;比前提判斷更加重要的是驗證前提判斷的“信號”。一篇好的策略報告,非但要告訴投資者前提、邏輯和結論,更要告訴投資者驗證前提的信號。我們應該把目光聚集在這些信號上,通過調研和跟蹤核實這些信號,當信號朝著有利于前提的方向前進時,我們的邏輯會強化,結論發生的概率也會增強。
中觀行業始終是策略分析員的本職。無論采用哪種行業分類方法,策略分析員腦中的市場永遠應該是兩大塊、六小塊,而每塊的關注點都不一樣。
主要分爲制造業和服務業,其中制造業分爲下遊需求、中遊制造和上遊能源,服務業分爲物流、金融和TMT。
下遊需求重點關注需求的産生,特別是房地産和汽車的需求,而這一點要靠宏觀判斷和微觀調研,要形成專門針對需求調研的擴散性指數。
中遊的需求可以通過下遊的訂單把握。中遊又分爲材料類(鋼鐵、建材、造紙和化工)和工業品類(機械、建築),前者主要把握價格成本差,後者主要把握銷售量。由于中遊的投資機會比較短暫,彈性又比較大,所以需要重點跟蹤價格、庫存、現金成本、當前利潤水平、産能利用率、産能擴展速度等指標。
上遊能源往往體現兩種屬性,即金融屬性和商品屬性,前者和流動性相關,後者與經濟過熱相關。重點關注美元、避險情緒、流動性和庫存等指標。
物流系統主要關注港口吞吐量、公路運力等指標,此類指標體現經濟的活力。
金融系統主要從央行、商業銀行、實體部門和出口部門的資産負債表去把握流動性和信用創造。TMT 則相對比較獨立,主要關注美國的TMT 複蘇情況。
爲什麽我們要配置一個行業?我們配置一個行業,是因爲預期到某種因素的發生。我們把這些促使股價上漲的因素稱爲“驅動力”。我們不可能等“驅動力”出現以後再投資,也不可能拍一個方向去賭運氣,我們需要“信號”來驗證“驅動力”出現的概率。
選擇在什麽時候投資,取決于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的等待成本和市場的氣氛。
大基金和自有資金可以在信號一就投資,一般人選擇在信號二投資,而更多的人選擇在驅動力出現甚至股價上漲以後才投資。在熊市中,投資的時間越來越晚,而在牛市中,投資的信號越來越早,甚至靠想象力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