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高密度國家之一的獅城,精心規劃的城市花園卻並不擁擠!
2022年元旦,RCEP(全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貿易協定生效,是全球最大、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
東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是其最初創建國。1984年1月1日,新獨立的文萊加入東盟,成爲第6個成員國。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老撾和緬甸加入。1999年,柬埔寨成爲第10個成員國,建立“大東盟”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
東盟的目標是努力把東南亞變成一個和平、自由與中立的地區。新加坡認爲東盟是本地區安全、穩定和繁榮的基本前提,因此,新加坡政府把發展和加強與東盟國家的關系作爲其對外政策的基石和支柱,強調與東盟成員國的團結與合作,保持與東盟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密切合作。
40多年來,新加坡一貫重視與東盟國家的對話和協調一致的原則,共同維護東盟國家的利益,積極推動東盟成爲一個“能避免和處理內部沖突,以及在地區性問題上以共同的外交聲音說話”的機構。同時,新加坡曆來重視同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傳統友好關系,這是新加坡外交政策最優先的課題之一。每當在外交上采取重大行動時,新加坡都向東盟夥伴通報,並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與一些東盟國家之間的矛盾。
1、第一個與我國簽訂貿易協定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岸線總長200余公裏,土地面積爲714.3平方公裏,由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是東盟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簽訂全面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中新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新加坡是中國在東盟地區的第三大貨物貿易夥伴,僅次于馬來西亞和越南。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國家之一,風光绮麗,島上花園遍布,綠樹成蔭,幾乎無處不見花、無處不披綠,素以“花園城市“的美稱。無論是在新加坡的工廠區還是在居民區,高樓大廈之間都建有花園,空地都鋪有草坪,就連過街天橋上也不例外。全國耕地無幾,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稱爲“城市國家”。精心的城市規劃,讓獅城的空間並不擁擠!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在尚未開發的1/3的國土上不再搞建築工程,轉而依靠填海和拆舊建新來解決土地奇缺問題,新加坡總面積因沿岸填海造地而一直在擴大,目前已填出100多平方公裏的新土地,把尚存的自然地段留給子孫後代。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全球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十年前,華人占74.2%。大多數新加坡華裔的祖先來自中國南方,主要是福建、廣東和海南。這些移民到新加坡的人,帶去了別具特色的“中餐”。新加坡人非常喜歡吃辣,他們在吃飯時,都要配一碟泡辣椒。
中國風味是“新加坡特色的中餐”。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大陸移民的湧入,在新加坡也可以吃到中國各地的食物,如四川火鍋、北方餃子、上海菜等。不過這些中國本土的食物在新加坡並不普遍,也不是大衆化的食物,需要到特定的餐館裏才可以吃得到。
新加坡市是新加坡的首都,位于新加坡島南端,面積約98平方公裏,約占全島面積的1/6。這裏地勢和緩,最高點海拔166米,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2、新加坡與我國建交最晚
曾有人視新加坡爲“中國擺在東南亞的特洛伊木馬”,因爲新加坡當地華人存在難以割舍的中國情緣。
在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陣營“輸出革命”的背景下,爲避免招致對中國采取敵對態度的東南亞鄰國的猜疑,直到1989年印度尼西亞與中國恢複外交關系後,新加坡才于1990年10月3日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是東南亞國家裏最晚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新加坡曆史上也長期對共産主義、民主主義等可能挑戰其威權統治模式的“左”“右”各派政治力量進行打壓。整體而言,新加坡的對外政策長期著力于淡化其華人色彩,保持與中國的政治距離。
新加坡建交以來,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合作關系相對密切。自1995年起,中新兩國外交部建立了磋商機制,迄今已舉行多輪磋商。兩國除互設使館外,新加坡在上海、廈門、廣州和香港設有總領事館,在成都設有領事館。目前,兩國之間在政治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迅速發展,成果顯著。
根據初步統計,2013年,中國副部級以上(含副部級)官員訪問新加坡9人次。2015年3月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逝世之後,中央有4名常委發去唁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親赴新加坡參加葬禮,足見中新關系之密切。
爲慶祝中新建交25周年,2015年11月6~7日2天,習近平主席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習主席與新加坡總統陳慶炎一致決定:中新關系升格,定位爲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在李顯龍夫婦陪同下,習近平夫婦出席爲胡姬花新品種命名儀式。
中新雙方宣布啓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這是繼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之後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爲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和文化融合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布局涉及區域廣闊,業務廣泛。它不僅是中新兩國的一條經濟交通之路,更是一條民心交融之路,其建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影響力和穿透力。
3、新加坡的政治經濟發展
近年來新中兩國的貿易發展有目共睹。據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統計,2013年1~6月新加坡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爲424.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1%。其中,新加坡對中國出口216.1億美元,增長3.2%;自中國進口208.5億美元,增長9.2%。中國已成爲新加坡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新加坡于1965年獨立後迅速實現工業化,鄉村銷聲匿迹,耕地喪失殆盡,糧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賴進口,水資源日益短缺,治理空氣汙染和保持城市清潔的壓力越來越大。
新加坡是多黨制國家,目前已注冊的政黨共25個。主要有人民行動黨和工人黨。
人民行動黨是新加坡獨立至今的唯一執政黨。1954年11月由李光耀等人發起成立。在人民行動黨的帶領之下,新加坡經濟迅速發展,成績斐然。人民行動黨獲得新加坡民衆的大力支持,從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
新加坡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同所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但將自己看作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主要盟友。
新加坡已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系。主要外交思路是:立足東盟,致力于維護東盟的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新加坡基礎設施完善,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櫃碼頭、服務最優質的機場、亞洲最廣泛的寬帶互聯網體系和通信網絡。
新加坡交通發達、設施便利,是世界重要的轉口港及聯系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的航空中心。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均國際互聯網互聯程度最高的國家,互聯網互聯節點(STLX)與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接。
新加坡無外債!作爲全球主要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之一,新加坡還吸引了大量來自海外高淨值客戶的投資。新加坡政府管理的大量外彙儲備資産爲抵禦外部經濟沖擊構築了強力屏障。
新加坡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服務業、制造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酒店餐飲業,這些領域吸引的外資占新加坡外資存量的80 %左右。在制造業領域,石油化工、生物醫藥、電子元器件等行業的大型跨國公司均在新加坡有投資項目。
新加坡的旅遊業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3%,旅遊業是新加坡外彙的主要來源之一。遊客主要來自東盟國家、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等地。
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之一,也是亞洲石油産品定價中心。
服務業是新加坡的支柱性産業,在新加坡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服務業産值約占新加坡GDP的2/3。
新加坡的植物資源豐富。熱帶雨林氣候適宜多種植物的生長,已發現的植物物種有2000種以上。橡膠、椰子是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但現在種植的數量已經不多。
胡姬花(蘭花)是當地著名的熱帶觀賞花卉,種植普遍,品種繁多,是新加坡的重要出口産品之一,被大量銷往西歐、日本、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等地。
自1891年石油貿易開始以來,石油工業已成爲新加坡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年來,煉油業已成爲石油工業發展的催化劑,它爲化工業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今天,新加坡已成爲亞洲無可爭議的石油業樞紐,也是世界三大出口煉油中心之一。
新加坡積極探尋發展機會,實現能源工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將重點放在啓動生物柴油生産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技術方面。獨特的地理優勢、卓越的存儲基礎設施和一流的金融機構,對于加強新加坡在煉油、貿易及物流方面的領先地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持續提高能源業的競爭力,政府正在開發創新的物流方案,加強煉油、貿易和物流行業的協同配合,滿足全球能源需求。
全球潔淨能源技術市場未來十年對高辛烷值燃料的需求將持續增大,潔淨能源也日益成爲新加坡的重要産業。新加坡在半導體、工業設備及化工産業方面的豐富經驗和生産及技術基礎,創造了開發太陽能、燃料電池及生物燃料市場的良機。
新加坡是亞洲地區重要的航空運輸樞紐。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連續多年被評爲世界最佳機場。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以新加坡爲中心的海運網絡由200多條航線組成,連接1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個港口。新加坡港有4個貨櫃處理碼頭,貨櫃船泊位有54個,年貨櫃處理能力達3500萬標准箱,爲全球僅次于中國上海的貨櫃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