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派紅包、晚輩拿紅包,一直以來是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
錢不是重點,美好祝福、歡愉氣氛、開心情緒,讓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才是最主要寓意。
電子付款時代迅雷不及掩耳來臨之後,舉凡與錢或付款及交易挂鈎的行爲,
幾乎都可以在空中完成,再也無須實體紙幣硬幣才得以見真章,再也不用滿身滿手銅臭味。
(圖片來源網絡)
今年農曆新年,金管局出面呼籲國人使用電子紅包,
除了響應智慧國和電子時代,也搬出冠冕堂皇理由:
一可以減少到銀行換取新鈔的人龍,符合疫情時代的安全距離措施;二則更符合環保意識。
據稱,本地每年因應農曆新年而制造新鈔,含330噸碳排放量,相等于爲570萬部智能手機充電五天。
單是生産二元新鈔及銷毀多余二元鈔票,其碳足迹也相等于430間四方式組屋供電一年所産生的碳排放量。
不環保的數據如此可觀,有沒有讓堅持派發傳統紅包的心動搖了一些呢?
紅包封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環保課題,因爲過了年之後,這些紅包封就會被送入焚化爐,
尤其是印著該年生肖應景圖案的紅包封,也不適合收藏以用于其他婚宴喜慶(除非要收12年),
下場必然是丟棄及制造大堆垃圾,加上好些紅包封的使用材料不適宜再循環,勢必又將造成另一波環境汙染問題。
不過,這個看起來很合理的說法,卻也有著能合理反駁的余地,
因爲六大銀行響應金融局號召而推出的電子紅包,
其實是設計成一張附有QR碼的實體禮物卡,來取代紅包封。
而如此一來,紙張的浪費並沒有確實地避免,
因爲這些電子紅包卡同樣也會在過完年後丟棄,充其量就是禮物卡盡可能使用可再循環原料制造,
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目前並沒有相關說辭。
節慶時期造成的紙張浪費,不獨農曆新年的紅包封,
同樣舉國歡慶的聖誕節,也不遑多讓造就了同等問題——禮物包裝紙及各種絲帶彩帶也是大浪費。
如果要人們因環保而改用電子紅包,那人們又能不能以相同的環保意識,在今年聖誕節來臨時,也響應一番舍棄禮物包裝?
(圖片來源網絡)
塞入紙幣的紅包,本來就是一種華人傳統習俗,
也是一種一年一次的難得氛圍,所謂浪費,不過就一年一次,
試問各大種族有哪一個節慶是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應節浪費?何獨只是農曆新年的紅包中標?
要不浪費的話,幹脆所有節日都不特別慶祝好了,大家就只度過just another public holiday可好?
再說浪費紙張,每季(還是每月)挨家挨戶遞送上門的市政理事會報志,請問有多少人會真的閱讀,
爲何又不響應電子時代和環保,改成電子版讓居民上網下載就好?
對小朋友來說,拿到紅包封後開來看裏頭有多少“壓歲錢”,心情跟聖誕節收到禮物拆封看裏頭有什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