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因爲疫情延遲上班,不少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延長了。這一相處,就越來越多父母開始"暴躁"上線了,要麽因爲孩子不寫作業,要麽因爲孩子一直看電視,要麽孩子因爲玩遊戲不順心大吵大鬧。這時候,我們手足無措,無奈且頭疼地看著孩子。有些專家就指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用"共情"的方法,有些家長也用了分享效果不錯,有些家長用了吐槽此法並無用處。實際上,並不是"共情"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共情的方式不對。
"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通俗點來說,就是高情商,可以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場,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並用自己的言行引導他人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舒緩。重點是最後兩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用自己的言行引導他人表達並舒緩情緒"。大部分情況下,要麽我們只是爲了自己可以阻止孩子發脾氣,而使用"共情"而不是真正"共情",要麽我們努力體會了孩子情緒,沒有引導孩子表達並舒緩情緒。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共情"的誤區,以及正確用"共情"的方式。
生活中,我們與孩子"共情"時常存在的誤區
1、誤區一:共情不是比慘
很多人在傾聽他人訴苦的時候,會說自己"比較慘"的事情。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這是因爲有些人會居高臨下地說"這不算什麽,我還有更慘的……",會讓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痛苦並不被理解,從而心情更糟糕。曾有一個實驗,有些實驗者感覺聆聽者"比慘"的時候自己會好些,但大部分實驗者覺得明明在說自己的感受,卻被忽略了,成了他人在訴說他的感受。因此在"比慘"的時候,孩子與大人雙方溝通的時候地位不平等。如果用"比慘"來"共情"孩子,關注點便不是在孩子身上,所以就很難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2、誤區二:共情不是放任行爲
有些家人認爲"共情"就是要讓孩子表達情緒,不要呵斥孩子不准哭不准發脾氣,這個想法是稍微符合"共情"定義的,但是這一實施起來就成了放任了孩子發脾氣、摔東西的行爲。還有些家人因爲"共情"理解孩子允許孩子的行爲,最終成了放任了孩子的行爲。我們要明白,接納情緒不等于讓孩子肆意宣泄情緒,不等于允許孩子所有行爲,因爲有些行爲會傷害自己或者他人。
3、誤區三:共情不是講道理
有時候父母很喜歡講道理,有人就說感情中最不講道理的就是講道理。這放到我們大人身上來說並不難理解,我們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也不想他人講道理。如果共情是講道理,第一孩子難以理解從而情緒更加低落,第二因爲父母總是講道理,孩子便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顧自己的感受,使得孩子難以表達情緒和舒緩情緒,從而未達到"共情"的效果。
4、誤區四:共情不是給建議
有些時候家長手足無措就會給孩子提解決問題的建議,往往我們也會摸不著頭腦爲什麽孩子還是不開心。比如孩子做手工失敗傷心時,我們直接幫孩子做過一個,或者建議孩子怎麽再做的時候,會發現即使幫孩子重新做了一個孩子還是高興不起來,比如孩子想吃了很久的冰淇淋掉地上後即使重新買一個,孩子依舊哭泣。其實,孩子需要的是情緒釋放以及被接納、安撫,並不是事情解決與否。雖然從大人角度想,情緒因問題所起,而問題解決情緒便解決這麽理解沒有錯,但在孩子世界裏以感性爲主,理性思維正在發展中。
孩子情緒不佳,我們如何正確使用"共情"?
經常會看到領居家和孩子和睦相處,仿佛就是朋友。我曾經問她如何做到對孩子一點脾氣不發,孩子還乖巧懂事,她就說了一句:"我和她說話時是孩子,和她玩時是孩子,行爲是一個大人,思考時一個大人。" 如她這樣子,便是正確的共情。
如果說正確使用"共情"的方式有核心操作,她這句話便點出了核心操作,尤其是前兩句,體現了她和孩子相處時始終站在孩子的角度。有了這個核心操作後,我們再進行下面的操作就便是正確的使用"共情"了:
1、平常自己認識情緒,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己煩躁不開心,卻不知道什麽時候是憤怒什麽時候是悲傷,爲一件事不開心還是因爲某個人。大人感受自己情緒能力比較差,也難以感受孩子的情緒。所幸的是,這一切都是可以培養訓練然後得以提高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大人先認識各種情緒。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最常用的有如emoji表情包那樣的表情,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表情去認識情緒。此外,可以買情緒繪本比如《菲菲生氣了》、《不要哭 說清楚》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或者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告訴孩子當時情緒是憤怒還是生氣,也可以告訴孩子剛才自己是失望還是難過,讀故事的時候也讓孩子觀察主人公的神情,可以指出主人公的情緒,總之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情緒詞。
2、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除了說"我知道你很難過",還可以引導孩子合理發泄情緒。
我們會發現隨著孩子長大會躲在房間哭,不再當面哭,孩子再長大後負面情緒就自己"消化"了。不要以爲孩子長大了,孩子只是不願意向我們表達情緒了,可能覺得和我們表達情緒再無用。這樣的想法是從小時候開始建立的。
如果孩子真是長大了,適度向我們表達負面情緒是無礙的。但他們實在不懂表達情緒,如同小時候那樣發脾氣或者哭泣,更不懂如何發泄情緒所以隱忍著自己所有的負面情緒,最終爆發。
因此,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先教會孩子合理地發泄情緒,這個是孩子一生中最需要學會的東西。另外因爲正是情緒時孩子難以去表達情緒,也難以聽得進我們說什麽,所以可以抱著孩子讓孩子大哭,或者給孩子聽歌,安排一個海綿讓孩子打,總之避免讓孩子用摔東西、踢人等不良方式發泄情緒。
3、幫助孩子平靜,回顧剛才所發生的事情。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的情緒發泄得差不多了,比如孩子的哭聲由響變弱,孩子神情由皺眉頭到兩眼無神,孩子踢打枕頭的力氣由弱變強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深呼吸"動作,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當孩子平靜下來後,就幫孩子回顧剛才發生的事。有一次我孩子與表姐一起做燈籠,她失敗了有人說她"做事著急要完美又不認真",她便一下哭了進房間。其他人認爲她做失敗了才哭,後來我問了原來是她不開心別人一直說她表姐好。
我幫孩子回顧剛才發生事,先是問她爲什麽哭,她一開始不說。後來我說我不告訴他們怎麽回事,又問她是不是因爲別人說你才哭的,她點點頭。我便又問是哪句話讓你哭了,她說是某個親戚說的,我又說出親戚說的幾句話,讓她指出哪句話,最終找到上面那句話,也找到她真正不開心的原因。
從這事我總結出,幫孩子平靜並回顧事情時候,我們家長必須平靜,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平靜。此外,我們要盡可能回憶事情的完整過程,或者了解清楚。在回顧情緒時,必須找到觸碰孩子情緒的具體話語和具體細節,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疏通情緒,教會孩子管理情緒。
"共情"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在孩子有情緒時候自己控制情緒,需要我們還不懂管理自己情緒時候教會孩子管理情緒。雖然不容易,但是一點點做起來,總會有所成長,不僅僅是我們情商提高,孩子情商也提高了。孩子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教育他們不僅僅是供他上學,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做人,教育他認識、表達、管理自己的情緒,使他沒有父母在身邊時也具備感受自己情緒、表達自己情緒、合理疏通自己情緒的能力。
我是吳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