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無論俄烏沖突是“處于偶然還是蓄意”,軍事沖突的持續升級將會威脅全世界!
(圖源:聯合國官網)
有報道稱,古特雷斯本認爲核沖突“難以想象”,但他現在卻表示覺得這都在“可能的範圍之內”。
在歐洲最大的核電站紮波熱絡核電站起火後,古特雷斯就呼籲優先保護烏克蘭境內的核設施的安全,避免由此可能帶來的災難‘“是時候終止烏克蘭人民遭受的恐懼,走上和平與外交的道路了。”
除了對核災難的憂心忡忡之外,古特雷斯還表示,這是一場注定沒有贏家的戰爭,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將爲這場戰爭付出代價。
俄方:已能夠全面控制烏主要中心地帶
近日,克裏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在記者會上表示,俄羅斯軍方將在確保平民最大程度的人身安全的基礎上,將考慮控制烏克蘭的中心地帶。
(圖源:Pixabay/Alex343)
他聲稱,俄羅斯軍隊已經將烏克蘭一些城市包圍,並否認了俄羅斯向任何國家求取軍事裝備的說法。他強調俄羅斯已有足夠的軍隊實力,完全無需他國幫助,既能完成在烏的所有軍事目標。
只要有個瘋子摁下核彈按鈕
首戰即是絕戰
你沒看錯,我也沒打錯字。
絕戰,“滅絕”的“絕”。
核戰一打起來,就無所謂輸贏了,因爲那將是全人類一起滅絕的“絕戰”。
這也是中國承諾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根本原因。
很可惜的是,其他四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都沒有做出這個承諾。
就在兩個半月前,1月3日,中俄美英法五國發表關于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聲明申明“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鑒于核武器使用將造成影響深遠的後果,五國申明“只要核武器繼續存在,就應該服務于防禦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並“堅信必須防止核武器進一步擴散。”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于1968年達成、1970年生效,目前有191個成員國。
曆史上的兩次核戰威脅
所謂“核戰爭”或“核戰”,是指使用核子武器作戰的戰爭。在核武器曆史上,僅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是實際在戰爭中使用了核武器。
在廣島和長崎之後,人類面對了兩次核戰威脅。
一次是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牽涉美國、前蘇聯、古巴,核戰爭一觸即發,美、蘇兩國的導彈部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導彈在發射台上聽候指令。這是曆史上人類第一次站在核戰爭爆發的邊緣。此事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
另一次是1969年珍寶島事件之後,前蘇聯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准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由于美國的間接介入,蘇聯取消了核攻擊的計劃。這是人類史上第二次面對核戰爭威脅。
有人指出,朝鮮半島戰事時,1950年、1953年美國曾威脅用核武攻擊中國,算不算人類第一次面對核戰威脅?應該不算。因爲當時只有一方有核武,因此,不能計入“核戰威脅“,只能是核威脅。同理,二戰雖然在廣島、長崎用上了核武,但只是單方面的核攻擊,不是雙方“互射”以及“保證互毀”的核戰。所謂“保證互毀”,不但是魚死網破,而且把全世界也一起毀滅。
中國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的“三線建設”,是以備戰備荒爲目的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電力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它的背景除了越南戰爭的升級和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軍事攻勢,還有中蘇交惡和前蘇聯的核戰威脅。
(四川地區留下的三線建設,這是當時一家大型國營廠的內部電影院)
珍寶島事件成爲了中美關系轉變的拐點,促進了中國同世界的聯系,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得到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加重,使中國真正成爲一個大國,中美蘇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從1969年到現在,50多年過去了,人們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聽到“很快你們會看到史上最悲慘的後果” “戰略導彈部隊處于戰備狀態”。
(路基導彈車)
核戰的可怕在于:一、它的基本原則是“保證互相摧毀”,只要動手,就是魚死網破;二、魚死網破也就算了,核武的輻射、沖擊波和産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力和破壞作用以及所造成大面積汙染,可以毀滅整個人類世界。核爆後的塵埃帶來“核冬天”及核子末日,最終將可能導致人類的滅亡。
因此,我們才說,首戰即是絕戰。
當前核武器的威力
至今,日本廣島和長崎是唯二受過核武洗禮的地方。
廣島當時人口大約三十四五萬人,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爆炸當量相當于1萬5000噸的TNT炸藥,大約七八萬人在原子彈爆炸及産生的暴風中喪生,另外有七萬人受傷。
投放在長崎的原子彈“胖子”爆炸當量相當于2萬1000噸的TNT炸藥,長崎大約四萬人至7萬5000人立即死亡。
核彈是無差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威力一代比一代可怕。
美國B83核彈,當量是廣島“小男孩”的80倍;Castle Bravo“喝彩城堡”核彈,當量是“小男孩”的1000倍。
前蘇聯1961年試炸的“沙皇”核彈,當量是“小男孩”的3333倍。
1954年,美國“羅密歐城堡”核彈試炸,當量是“胖子”的800倍。
如果新加坡遭受核打擊
如果在新加坡投放廣島當年的“小男孩”,當量1萬5000噸,會産生:
一、半徑3.6公裏、面積41平方公裏的輻射圈(上圖綠色圈)
二、半徑3.7公裏、面積43平方公裏的火球(上圖亮綠色環),火球內的一切物體瞬間汽化
三、半徑5.4公裏、面積90平方公裏(紅色圈),爆炸氣壓20psi,形成嚴重爆炸破壞,幾乎所有建築物損毀、幾乎百分百人員死亡
四、半徑11公裏、面積400平方公裏(深灰色圈),爆炸氣壓5psi,形成中度爆炸破壞,大部分建築物倒塌、人員大面積死亡
五、半徑29公裏、面積2640平方公裏(淺灰色圈),爆炸氣壓1psi,形成輕度爆炸破壞,玻璃破碎,人員受傷。注意,這個圈已延申到馬來西亞新山和印尼峇淡島的部分地區
六、半徑34公裏、面積3640平方公裏(淺黃色圈),人員出現三級燒傷,由于末梢神經已燒毀,傷者並不感覺到疼痛,傷勢嚴重的話,可能需要截肢
我們放大地圖好好看看:
上面說的還只是廣島當年“小男孩“1萬5000噸當量的原始版本。
這種規格的“玩具”核彈現在恐怕已沒人使用了。
核戰的一次打擊、二次打擊
核戰發起國給予的“一次打擊”,是先發制人核打擊,即通過壓倒性的力量來一次擊毀對手的幾乎一切發射設施和核武倉庫,使得它不能對本國發起對稱的核報複,而剩下的微小的報複力度被認爲是可以忍受的。
通常,核武能力通過三極實現,一、陸基核力量(發射井、發射車、發射列車),二、海基核力量(核潛艇),三、空基核力量(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
擁核國家都會通過衛星、飛機來檢測對方的核武動靜。一旦覺察到對方核導彈已出井,必定回擊報複,這就是“二次打擊”。
核戰的後果
目前,全球有大約1萬3000枚核彈,俄羅斯最多,有6255枚;美國其次,5550枚;俄、美合計占全球九成。
一次攻擊、二次攻擊之後,根本不必管誰先動手,結果都一樣的,那就是,人類要嘛已經滅種,要嘛近乎滅種。
在核戰中幸存的人們,很多會在一個月後因輻射而死去。僥幸逃過核爆和輻射的極少數人,馬上要面對的就是核冬天和核饑荒。
在全球性核戰之後,被炸城市的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形成一個環繞北半球北緯30度到60度地區的環帶。這些厚的黑雲可以遮擋掉大部分的陽光,時間長達數周。這將導致地表溫度在這一時期下降,根據不同的模型,溫度下降最多可達數十攝氏度。這就是所謂的“核冬天”。
這種黑暗與致命的霜凍,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這個地區的植物。嚴寒、高劑量輻射、工業、醫療、運輸設施被廣泛破壞,再加上食品和農作物的短缺,並因海中浮遊生物被殺死而毀壞海洋食物鏈,將會導致因饑荒、輻射和疾病引起的人類大規模死亡。
就算是局部核戰,由于核爆産生的大量電磁脈沖,會導致劇烈的磁場和電場變化,從而對電子設備造成嚴重破壞,影響供水、供電、醫院、通訊、交通、貿易等很多現代人類的生活環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