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3月17日電 題:近80年老店無人繼承 這裏的華人小販還好嗎?
日前,新加坡牛車水麥士威熟食中心最後一家老字號“中國街五香貫腸”表示,因後繼無人,年邁老板將縮短營業時間,4月1日起每周只營業四天。
小販的困境:老店難尋新人接班
這家“中國街五香貫腸”已有近80年曆史,從路邊攤賣到麥士威熟食中心,一直以傳統古早味征服食客。
老店的第二代傳人黃國華(65歲)原定在3月退休,他說,一起經營檔口的大姐(79歲)去年退休後,攤位少了一名得力助手,自己年紀大了開始力不從心。“我自己的腿腳因常年久站而患上靜脈曲張,七年前已經動過了一次刀,雖然現在並無大礙,但多年來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時,讓我感到筋疲力竭。”
許多老顧客聽到黃國華要退休的消息前來勸阻,與黃國華共同經營攤位的哥哥黃國榮(66歲)表示:“顧客來我們的攤位吃東西,就像是到我們家吃飯一樣,像是相識很多年的老友。如果要結業,我們當然也覺得很不舍,所以我們一直都在找人接手,否則這塊招牌都快80年了,不傳下去很可惜。”
爲了讓“中國街五香貫腸”的招牌和味道傳承下去,兄弟倆自去年起就開始尋找接班人。
黃國華說:“這裏很多的老檔口都結業了。我們一直在找傳人,但因爲疫情一直反反複複,很多人都不敢接手餐飲業。我們希望用這樣的方式繼續下去,盡快找到合適的人選。”
再出發 年輕小販傳承故鄉味
攤主年老,年輕人不願接手已成爲不少新加坡小販所面臨的困境,不少小販美食因此變爲曆史,成爲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但也有些年輕小販,願意一代代把手藝傳承下去,讓祖輩與父輩引以爲傲的美食,得以繼續飄香街坊。
在新加坡,幾乎每個小販中心和咖啡店都可找到海南雞飯。
位于義順的江記正宗海南雞飯,由第二代兄妹檔江隆平(61歲)和江丹玲(56歲)經營。
江隆平15歲開始向父親學藝,七八十年代父親曾在熟食中心經營,後來轉移到不同地點,也曾入駐大型食閣。2010年,他們以“江記”再出發,兩年前在義順開業。
談起海南雞飯江隆平興致勃勃,但他直言,隨著租金和食材成本上漲,帶來了不少壓力,他說:“我還是盡量維持售價,顧客要求加飯加雞肉,我也給足分量。鄰裏一些常客,我們很熟悉他們的口味,一來我就知道他們要吃什麽。”
小販的傳承 關鍵在于人
姚光耀和姐姐姚巧鸾從小就在父親開設的魚丸粿條面攤幫忙。如今,姐弟倆一起繼承父親的生意,分別經營魚丸面攤。
姚光耀一家三代都是小販,祖父和父親從街邊小販起家,賣過炒粿條、血蚶、魚丸面等。
1959年姚光耀的父親鑽研以“番薯魚”(黃尾魚)和西刀魚自制魚丸,在的路邊攤售賣魚丸面。
姚光耀八歲就到自家攤位幫忙,他說:“對我來說,熟食中心就是我的家,生命中九成的時間都耗在這裏。童年生活是人家放學,我在做工;人家睡覺,我在做功課。”
10多歲的姚光耀已是魚丸面攤的頭手,“父親的概念是必須留個手藝,至少有一技之長。”
姚光耀也曾想過擺脫當小販的宿命:“小時候被父親逼到攤位賣魚丸面,長大後心想,當小販時間太長,我不想過那種生活。”
于是,修讀産品設計的姚光耀畢業後幫劇場做舞台設計,到香港創業後,回新加坡繼續做玩具設計生意。但眼見父親生意受挫,姚光耀經過一番掙紮,決定回到攤位幫父親重整生意。
盡管原料價格高漲,姚光耀堅持不偷工減料,也堅持使用黃尾魚和西刀魚制作魚丸,每一碗面有五個魚丸。
他認爲,小販文化要傳承下去,關鍵因素在于人,除了小販本身,還得仰賴食客、政府與社會大衆的支持。
繼承父親生意多年,顧客是他前進的動力。“有顧客說今天沒吃你的魚丸面,有點不太舒服。還有一次,老顧客臨終前說想吃魚丸面,他的家人不知道怎麽就找到我,把魚丸面送到醫院給他吃。後來,我還去送他最後一程。”
即便背負許多壓力和重擔,姚光耀仍說,只要還有一口氣,會盡全力守住父親的招牌和老街坊記憶裏的老味道。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衆號;ID:qiaowangzhongguo;作者:徐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