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開啓心的生活
作者 | 巫笛
出處 | 心靈的圈子
▼
生活中遭遇失意困頓,你會怎麽辦?
“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曾說: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面對人生突來的風雨,不爲外物所累,始終秉持灑脫的性情,不動心不煩惱,這便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我們要想擁有“聖人境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修煉好這“四顆心”,便能在困境裏春風化雨、清歡自處。
素淨心
人生在世,要想活得輕松,就要學會修煉“素淨心”。
素淨心,就是對名利欲望的看淡,對身外之物不奢戀。
王陽明在當官期間,曾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僅僅用14天便平定了南昌甯王的叛亂,用兵之奇,建功之偉,令人拍案。
但是,“槍打出頭鳥”,如此卓著的功勳,難免引起同僚們的嫉妒。
當時,朝中有一位叫江彬的大臣,由于王陽明平叛速度太快,斷了他們邀功的機會,便與人暗中謀劃,想構陷王陽明與甯王是同黨,借此打壓他。
得知此事,王陽明當即決定將自己所立功勳讓給對方,果斷棄了賞賜,跑去寺廟靜養。
後來,他又多次向皇帝展示自己對功名的無欲無爭,借此遠離朝堂紛爭,求個清淨自在。
王陽明深知:榮辱得失,不過都是一時之利;功名賞賜,也都是身外之物。
正是這份灑脫和看淡,讓王陽明在朝堂紛爭中,多次化險爲夷。
不戀外物,知足常樂,何嘗不是一種爲人處世的智策;退讓不爭,不是妥協,而是爲自己的人生,另鋪一條坦途。
生活中,一切痛苦的來源,無非是那些不能放下的欲望、奢求,內心索求越多,就越不能安甯,而少一些機心,就會少一些痛苦。
正所謂:減一分人欲,得一分暢快。
清心寡欲、看淡成敗,才能更灑脫快樂。
喜樂心
人生在世,懂得時刻保持一顆“喜樂心”,就會輕易撥開雲霧,豁然開朗。
佛家認爲,人誕生之初的“第一聲啼哭”,意味著生命是伴隨苦難而來的。在這之後的日子,生命也要經曆無數意想不到的苦難。
我們一面羨慕古人對待人生的豁達,一面在生活的重壓下,喪失對生活的樂觀。
但是,人生的苦與樂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如果我們只看到痛苦,看不見快樂,就一定會使自己陷入苦境,舉步維艱。
曾經有個學生向王陽明請教:“如果天下沒有心外之物,春花開謝,秋葉枯榮本是樹木自己的變化,這又和我們的內心有什麽關系呢?”
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言下之意,正是:
你心中相信花團錦簇,眼前世界便芬芳明朗;反之,你心中沒有花朵,自然看不到花事正濃。
人生也是如此,心中體悟到的是苦或是樂,人生就會呈現什麽景色。
作家林清玄在自己的文章《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中,寫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生命裏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絕大部分,因此,活著本身就是痛苦的。
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
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保持一顆喜樂心,常想生命中的一二分樂事,少裝那八九分愁苦。
如果你心中只有苦,才是真正的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人生苦短,若能夠常想那些美好的事,生命的質量也會得以提升。
遇到不順心的事,碰到不順眼的人,不妨提醒自己:心有繁華,芳香自來。
保持一顆喜樂心,在快樂中渡過每一天,才不辜負來世間走一遭。
忍耐心
人生在世,想要成功,就要保持一顆“忍耐心”,在關鍵時刻能“熬”得住。
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當寒冬來臨的時候,萬物凋敝,只有松柏堅持到了最後。
人生進退無常,一時的春風得意算不了什麽,一時的失敗也不能決定一切。
保持“忍耐心”,在于懂得適時退讓,不和消耗你情感和生命的人或事扛到底。
王陽明因屢立軍功,一時聲名大噪,受百姓愛戴。然而,他並沒有受到皇帝的嘉獎,而是受到來自朝臣的誣陷。
當時,正德皇帝非常寵信宦官劉瑾,王陽明深知,自己在朝中人微言輕,如果正面對抗,一定連性命都難保。
所以,面對劉瑾一黨的打壓,他選擇“隱忍退讓”,在皇帝面前以照顧祖母爲托辭,請求解甲歸田。
用一個“忍”字保住性命,平息一場血腥的風波。
人生在世,如果過于恃才傲物、沉不住氣,凡事總要爭個高低、求個結果,何嘗不是一種偏執和輕狂。
鋒芒畢露、目中無人,就一定會招致更多仇恨、構陷和攻擊。
相反,如果以“忍耐心”處之,在面對別人的陷害、汙蔑時,能一笑置之,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便能藏起鋒芒,韬光養晦,不讓自己在流言和紛爭中越陷越深。
保持“忍耐心”,更是在艱苦的環境下,樂觀生活。
當年,王陽明被貶去貴州龍場驿當縣丞,生活環境苦不堪言,言語不通、交通閉塞、蛇蟲鼠蟻、瘴疠肆虐,他還親眼目睹了一位外地官吏,和他的兒子、仆從三人,相繼死去,悲恸不已。
期間,家仆不幸染病,王陽明不僅親自上藥,還哼起曲子安慰人家。這份對艱苦環境的“忍耐心”,讓他在龍場生活下來,做官、做學問都不落下。
所謂“忍耐心”:
- 是一份不輕易放棄和改變的執著;
- 是歡喜中持有一份凝重;
- 是悲哀時多留一絲希望;
- 是謹慎而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屬于自己的日子。
人生困境不約而至,不知道在什麽時候,我們就會遭遇暴風雨,而秉持“忍耐心”,就給生命增加了韌性。
平常心
人要想擁有真正的大心境,就必須保持一顆“平常心”。
王陽明第一次考科舉時,也曾信心滿滿,不料卻意外落榜;等到第二次考科舉時,又遭人暗中打壓,再次落榜。
換作別人,面對兩次科考失敗,可能早已陷入自我懷疑和懷才不遇的漩渦中,但王陽明卻保持著一顆平常心。
同科考生中的落弟試子,在榜前嚎啕大哭,他反而跑去安慰人家: “你們覺得落榜可恥,但我覺得,因爲落榜亂了心才是可恥的。”
人這一生匆匆而過,能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又有多少呢?
縱觀王陽明一生,身爲當朝狀元之子,八歲能誦,十歲能文,無奈二十二歲起,一直落弟未中,直至做了官,依然飽受挫折,人生起起伏伏,終于得悟大道。
有時候,我們越想拼命抓住一樣東西,卻總是溜走得越快;在感情上越在乎一個人,這個人反而離你越來越遠。
面對世事浮華,王陽明一語道破玄機:世上所有事情本都有它自然存在的狀態,我們不過分關注,事情就會變得流暢順利。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人生最佳的狀態。
俗話說:以平常心做平常人。
這“平常心”便是飽受摧殘之後,聖人們的處世智慧:得財不喜、失利不憂、享譽不驕、受謗不惱。
泰戈爾有一句話,天空雖不曾流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飛過。蘇轼也曾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安守一顆平常心,淡看人生風起雲湧,就會發現生命的真實,卸下心中包袱,輕裝上陣。
人生起落,禍福難料,時而風和日麗,時而狂風驟雨,當我們遭遇困境的時候,恰恰也是“修心”的好機會。
活著,其實很簡單:
- 以素淨心寡欲;
- 以喜樂心添壽;
- 以忍耐心助堅;
- 以平常心釋然。
只有把一顆心修煉得通透明白,人生便更加從容、淡然、無愧、知足。
END
- 作者:巫笛,出處:心靈的圈子,最專業、最具影響力的身心靈成長平台,我們與你,從“心”開啓,最美妙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