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撥款資助節能方案 打造更高效可持續技術
爲進一步推動節能技術的發展,政府再撥4500億元資助綠色建築創新組合2.0(Green Buildings Innovation Cluster 2.0 Programme,簡稱GBIC 2.0),著重推動三方面的研發工作,分別是新節能冷卻技術、先進建築通風創新技術,以及智能建築系統。
袁超舉例,榜鵝數碼園區采用的開放智能平台屬于一種智能建築系統。
融合大自然與可持續技術 榜鵝新組屋項目獲頒超低能耗獎
在原版計劃下,政府共撥出7200億元資助超過50家公司的60個創新技術研發。
不久的將來,更多本地建築或無須再依靠冷氣機,而是利用水蒸發的過程、先進的通風技術等創新節能方式爲大樓降溫,從而降低建築的能源耗費,推動綠色建築的發展。
目前共有146個預購組屋項目已獲建設局頒發綠色建築標志認證。
“我們需要更多跨領域的研究,創造新的實際工具與技術指導原則,以指引空氣流通評估、建築物性能評估等咨詢工作,這樣才能帶來城市和建築性能的真正提升。”
使用這種冷卻方法的建築包括南洋理工大學“創意之室”(The Hive)和體育中心The Wave、新加坡管理大學Connexion大樓、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的大士港口維修中心,以及人力部服務中心。
以大自然爲主題,結合大量綠植與智能燈光、氣動垃圾輸送系統等高科技的Punggol Point Crown預購組屋項目,去年獲綠色建築標志超金超低能耗獎(Gold Plus Super Low Energy)。
整個項目劃分爲海岸線、熱帶森林等五大區域,並且融合大自然設計,在不同區域種植符合主題的植物。例如,熱帶森林區域會種植可食用的果樹,海岸線區域則種植葉子較大的沿海樹木。
也是國大城市氣候及設計實驗室創辦人的袁超說,其中一個已落實這類通風創新技術的是國大設計與環境學院第四棟建築SDE4。
其中一項創新節能冷卻技術是被動制冷系統。這種系統通過熱氣升、冷氣降的空氣流動原理,把冷卻後的空氣擴散到建築物各處,不必依靠風扇,可減少建築物高達40%的能源消耗。
除了大量綠色空間以外,這個組屋項目也采用一系列高科技可持續元素。
除了被動制冷系統以外,透過這一項目開發的節能創新技術還包括人工智能制冷設備管理技術。這一技術可收集制冷設備運作、天氣情況以及建築用途等數據,並透過自動優化節省20%的能源消耗。巴耶利峇中心、唐城坊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商學院大樓都已落實這項技術。
生生不息
建設局今年第二季度將開放讓業者申請GBIC 2.0,預計可資助四五十項綠色技術的開發。
建設局上月宣布推出綠色建築標志獎勵計劃2.0版,鼓勵業者提升建築能效。建設局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透露,這項計劃的目標是資助超過100座舊建築進行改裝,至少達到綠色建築標志白金獎的標准。新版計劃今年第二季度推出,目前已有超過30名業主、顧問以及節能解決方案提供商洽詢。
同時,組屋安裝的電梯也具備能源再生功能,可將驅動過程中散發的熱能回收爲電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袁超受訪時說,本地建築目前實行的綠色技術包括垂直綠植以及混合冷卻系統,前者可顯著降低建築在白天所吸收的熱能,後者則可有效減少冷氣機的使用量。
這一淨零能源建築采用混合冷卻系統,輸出比一般空調系統溫度更高的冷氣,然後使用風扇促進空氣流通,再加上大樓的熱帶建築設計,便能創造能效更高的舒適環境。
以南大體育中心The Wave爲例,這一建築的牆壁安裝了特殊的金屬線圈,可在空氣進入禮堂時加以冷卻,無須依靠傳統的空調系統降低建築內的溫度。
“本地一大部分的碳排放量來自舊建築物的能源消耗……現有建築只要通過大規模翻新,都可落實這些綠色技術。”
這包括具有遠程監測及操控、故障報告等功能的智能燈光系統,可以有效節省能源。
另外,GBIC 2.0也會著重研究可提高能效和公共衛生的創新通風技術,如氣動風扇、能提升空氣質量的建築表面,以及根據建築用途作出調整的通風系統。
空調系統占建築40%到60%的能源使用量,透過開發適用于本地熱帶氣候的創新節能冷卻技術,可以提升建築能效。研究項目包括蒸發冷卻技術以及降低氫氟碳化物(hydrofluorocarbon)的使用等。
第三個研發重點是智能建築系統。建設局說,物聯網技術有潛力提高建築能效,我國下來將探討可結合不同智能建築系統的解決方案,以及根據電網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管理建築的能源需求。
這個正在建設中的項目,設計靈感來自早期的榜鵝動物園。
透過這些可持續技術,項目每年預計可節省超過140萬千瓦時(kWh)的電力,等于305戶家庭每年所需的電力。每年的碳排放量也可減少714公噸,相當于種植4282棵樹。
袁超認爲,新加坡實行節能技術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化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導致人們難以預測和評估建築物的性能。同時,要應對極端天氣狀況如熱浪也具有難度。
企業可透過園區內的傳感器收集能源使用量、建築用途等數據,進行更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