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只不過時機剛好啦,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全力以赴滿足需求 贏得外企信任注資
有一次經發局訪問研究院的實驗室,之後區嘉冰接到一通電話,邀請她去面試談話。
對她來說,新加坡這些年吸引外資前來進駐,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好工作,就是一步一腳印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她說:“很多年後,等我長大了,我開始理解這其實讓我願意承擔一些風險,嘗試新的事物。”
在裕廊島成功吸引到外資後,各大公司紛紛搶著聘人,一時間化學業人才短缺。區嘉冰說,她一邊忙著鼓勵大學培養更多這方面專才,一邊勤勞地走訪公司,告訴他們經發局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在化工能源行業,女性也往往屬于少數。
雖是化學工程畢業,區嘉冰坦承當時自己對化工行業整個價值鏈並不熟悉,于是她向蚬殼請教。“他們非常友好,邀請我參觀煉油廠,還畫了圖紙給我看。我想,這反映了蚬殼的文化,他們不僅僅關注自身的業務,也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業務和行業。”
新加坡蚬殼集團(Shell Singapore)主席區嘉冰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分享了新加坡上世紀90年代吸引外資的經曆和挑戰,自己在公共部門工作20多年後爲何轉戰私企領域,以及目前如何帶領集團轉型應對氣候挑戰。
區嘉冰和同事們進行了多番討論,決定挪動公路,以及附近的管道,這不僅要耗費資金,也得與好幾家公司協調。“最終這讓公司意識到,政府是如此認真地說服他們去投資。”
推動集團2030年前碳排放減半
“他們非常努力工作,不過每個周末一定會帶我們出去。”
她記得,蚬殼在英國的辦公室提供了大量的行業報告,求知若渴的她興高采烈地捧著一大堆的報告回去鑽研。要知道,在當時可不是上網用谷歌就能立刻找到答案的。
當時我國正在發展裕廊島,吸引公司來投資,于是經發局決定聘請一些化學工程師。她笑說:“他們是不經意間找到了我。”
讓區嘉冰記憶深刻的一個例子是,在2000年代初,經發局嘗試說服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裕廊島進一步投資,可是卻發現一邊是其他公司的設施,另一邊是一條公路,附近已沒有空間再擴張。
找公司投資意味什麽?“這可不是在會議上說:請你來投資就行了。你要說明爲什麽邀請公司來投資。”
但由于本地市場小,公司往往不會以投資新加坡爲出發點。“我們要說服他們,新加坡有足夠的優點,讓他們邁出投資的第一步。”
做事堅持“一定行”態度獲認可
“我們也訪問了日本和德國的許多地方,了解當地的化學業發展。我們一邊和公司談話一邊學習,有時候運氣好,遇上剛巧想要發展亞洲市場的公司。”
不過她又說:“有時候這就是運氣,在對的時間點和地方,你成爲了這段旅程的一分子。”
如今,裕廊島已是區域石油化學工業重鎮,而區嘉冰是新加坡蚬殼集團主席。
即便是在環境艱巨的岸外平台工作,也有一些女性海事工程師。“企業要蓬勃發展,就要爭取最出色的人才,坦白說,我認爲這個變化還不夠快。”
因此挑戰就是如何讓能源變得更加潔淨。區嘉冰認爲,我國多年來打造了化工能源行業,擁有許多專才,所以行業若要改變,是可以做得到的。
區嘉冰說,每個行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汙染,每當你用某一個物品時,它帶來廢棄物,就是汙染了,例如駕車有噪音汙染。“要說能源業有汙染很容易,可你能夠不靠能源生存嗎?”
區嘉冰說,一些行業早期起步時,包含了重工機器的操作,使得行業的男性偏多,不過如今許多工作不再需要人力。
不過區嘉冰指出,多元化不僅限于性別,而除了多元化,集團也注重平等和融入。她舉例說,産假和陪産假就是平等的顯示,要做到平等意味著要細細考慮各種不同情況。
2010年5月15日,建國總理李光耀到上海世界博覽會參觀,並由時任旅遊局局長區嘉冰(前排中)陪同,轉動館外安置的象征性大鑰匙,爲新加坡館主持開幕儀式。(檔案照片)
不過好運氣的背後,少不了努力。
她回憶90年代說服外資化學公司投資新加坡的經曆說:“在美國,公司不信任政府,所以要取得他們的信任花了不少時間。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有禮貌地聽你談,最後不了了之。有些甚至問,新加坡在哪裏?”
例如,蚬殼在毛廣島(Pulau Bukom)的設施安裝了太陽能板。此外,蚬殼試驗把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s)用于船舶上,一旦成功,將推動更清潔的氫動力船舶運輸。蚬殼也在旗下的一些油站內設置電動車充電站。
旅遊業對區嘉冰來說是全新的行業,但她指出,雖然各行各業大不相同,但行業的發展有共同點。“你要考慮這爲什麽對國家有利?能否可持續發展?而行業會不斷變化,會帶來什麽影響?”
例如她小學時聽到鄰居彈鋼琴,也想學彈琴,父母就買了架鋼琴。之後她又學了小提琴和單簧管。
加入經發局可說是機緣巧合。她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新加坡標准與工業研究院。
蚬殼在旗下的油站內設置電動車充電站,圖爲位于盛港的油站。時任經發局局長莊凱峰(中)由區嘉冰(右)陪同爲電動車充電。(檔案照片)
20多年前區嘉冰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推廣裕廊島項目時,新加坡在世界投資舞台上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紅點,投資者常常會問:“我能相信你嗎?你說的能做到嗎?”
區嘉冰回憶起和時任貿工部長楊榮文的一次對話。楊榮文說,全世界很少有行業彙集了地緣政治、行業,以及和政府合作這三方面,能源就是其中之一。他指出,能源行業非常獨特,你要理解不同國家的行爲,以及他們之間的地緣政治關系。
當綜合度假勝地于2010年正式開幕時,她感受到了巨大的滿足感。
她說,集團和顧客一同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和本地的建築公司合作,了解他們如何使用能源,協助他們轉換到更潔淨的能源,考慮使用太陽能。
她的“一定行”(can do)精神和努力得到了認可,在經發局的18年內負責了多個行業的發展,例如醫療保健、教育、專業服務等,最終升任經發局副局長,並于2008年出任新加坡旅遊局局長。
她那時的鋼琴也一直保留至今。
今年54歲的區嘉冰在經發局工作18年,2008年出任新加坡旅遊局局長,2012年加入新加坡蚬殼集團,于2019年擔任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區嘉冰在經發局工作期間,她是局裏少數的本地大學畢業生之一。
“那時候我們面對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但和任何事情一樣,你要做的就是,知道要解決什麽問題。要了解企業面對的挑戰,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如果無法克服,有沒有後備方案?”
在當時,新加坡吸引外資的聲譽才剛剛起步。“我們要建立聲譽,投資者會口耳相傳,吸引更多投資者。”
從政府部門轉戰私企,看似是個巨大的變化,但卻有著不少相似之處。區嘉冰說:“有人問我有沒有商業經驗,其實我們的政府是相當商業化的。”在政府部門的工作有預算也有關鍵績效指標(KPI),在經發局的KPI是要帶入多少投資和創造多少工作機會,旅遊局的KPI是遊客的平均消費。
區嘉冰當時被派駐美國芝加哥,常常去訪問化學公司。爲此她經常帶著地圖和照片,向公司介紹新加坡。
“當時還是裕廊島項目早期階段。我問,我做什麽?答案是,去找公司,問他們要不要投資。”
這些項目會受到沖擊嗎?如果無法繼續怎麽辦?
從政府部門轉戰私企 發現兩者相似之處
去年11月新加坡蚬殼能源與化工園的塑料熱解油(pyrolysis oil)提升設施舉行動土儀式,貿工部長顔金勇(中)出席儀式,右二是區嘉冰。(受訪者提供)
這段經曆或許對她最終選擇加入蚬殼有一點影響。
區嘉冰在訪問中,不只一次表示有時自己其實是運氣好。
可是她于2008年走馬上任後不久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當時正值新加坡第一次要舉辦夜間一級方程式賽車(F1),同時綜合度假勝地(IR)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新加坡蚬殼集團于2020年11月勾勒出10年計劃,顯著投資人力、資産和能力,到2030年之前把碳排放從2016年的水平減半,配合全球集團在2050年達到淨零的目標。
她記得當時去見經發局主席楊烈國時,主席非常驚訝地發現她畢業于本地大學。區嘉冰隨後發現,她的同事都是外國名牌大學畢業生,而且待遇有所不同。“當然我不喜歡這樣,沒人喜歡被認爲不夠好。但這是當時的情況。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因爲別人的背景不同,而影響對他們的態度和看法。”
這是個簡單的問題,也是個困難的問題,簡單是因爲問題一目了然,困難是因爲它沒有快捷的解決方案。
這也意味著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了解公司的需求,例如土地和人才。
在走訪任何公司前,她都確保自己做好功課,了解技術背景,敢于提出專業問題。
小時學琴練就承擔風險膽量
在政府部門工作超過20年後,區嘉冰決定轉戰私企領域,深入了解私企的運作。在考慮了全球化、企業價值等因素後,她選擇了蚬殼,2012年起擔任全球商業戰略總經理,2014年成爲亞太和中東化學中間物總經理,首次負責業務的盈虧。2019年1月,區嘉冰升任新加坡蚬殼集團主席,是繼吳瑞真後集團的第二名女主席。
在男人堆中冒出頭
區嘉冰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化學工程時,是班上少數的女生之一。
不過她並沒讓這不同的待遇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讓我做一件事,我就會去盡力。我不會說不知道怎樣做,給我幾天或幾個月時間,我來試著弄明白。”
“如果我不能幫助顧客減排,這是我的問題?還是顧客的?我想兩者都是。”
2011年,新加坡的遊客數量達到1320萬人,比2009年增加36%。
蚬殼今年2月宣布完成設施升級,可向本地的客戶供應可持續的航空燃油。
更有甚者,連新加坡在哪裏都不知道,而且聽說她來自政府部門,更是敬而遠之。
區嘉冰說:“你不能假設每天都會是一樣的,當問題發生,就要去解決。”
目前新加坡蚬殼集團有三分之一的員工是女性,高管則有四成女性,但集團聘用畢業生時則是男女各半。集團追蹤這些數據,從而了解女員工可能面對的挑戰。
父母也給予她很大的自由,只要負擔得起,孩子有什麽興趣都可以去做。
“你會收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對我來說,當沒有固定答案時,這非常有趣。你只能不斷地問問題,想出解決的辦法,說服他們來投資。”
區嘉冰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家中三個孩子她排行老二,父母從馬來西亞移民來新加坡,一家人住在馬裏士他路的無電梯公寓。
近幾年來全球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大幅度提升,有不少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化工業和能源業,認爲這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
由于戰爭,父母沒有接受過多少教育,父親是建築工人,之後創辦建築公司,母親也一同幫忙接送工人。
對她來說,工作就是解決問題,不論遇到什麽難題,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區嘉冰說,除了減少集團自身的碳排放,更大挑戰是幫助顧客一同轉型減排。她透露,集團的碳排放總量中,估計85%來自客戶。
區嘉冰指出,其實說服公司投資的因素,不僅僅是所能看到的土地和基礎設施。“他們會問,我能信任你嗎?政府的政策穩定嗎?政府如何支持我?稅務優惠?如果我找不到人手,你能如何幫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