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一盤菜頭粿平均零售價的同期漲幅相對顯著,從3.17元增至3.31元。即便如此,仍有小販攤位繼續以最低2元的價格售賣白菜頭粿。
在通貨膨脹居高的大環境下,一些商家仍堅持售賣價廉物美的美食和日用品。
例如他最常喝的三合一即溶咖啡,平時沒打折時,一包賣7.20元,但應用顯示另一個品牌剛好有促銷,買兩包有10元特價,他就會選擇後者,省下4.40元。
在後港3道第6座組屋底層的金華美食店,只要2.5元就能享用一肉兩菜的雜菜飯,深受街坊和附近德福工業區的員工喜愛。
由新加坡消費者協會在2019年開發的“省錢之友”應用,目前包含超過5500個物品,預計到年底前將增加到至少1萬個,讓消費者能比較更多産品的價格,從中找到最劃算的,以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沖擊。
她說:“再循環用水的方法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知道了,但當時物價還沒有上漲得這麽厲害,我也只是偶爾會把洗衣洗米的水收集起來,但現在什麽東西都漲價了,我會更有意識地去節省用水。”
“我加入這行不久,會更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爭取多接幾個訂單,希望以後的收入能繼續提高。”
她和丈夫省吃儉用,今年也開始大幅減少外出用餐的次數,她多數是去濕巴刹買菜,在家裏自己做飯。不過她也無奈地表示,巴刹的蔬菜或魚肉也都漲價了,想省也省不了多少。
根據《聯合早報》展開的問卷調查,最多人推薦的好康是鄰裏商店,包括“Valu$”等廉價日用品商店。其次是網購,還有職總平價超市、昇菘和巨人超市等。
甘友真因此開始更有意識地省水省電,盡量用同樣的水量完成更多的家務,上個月她家的水電費約63元,比起半年前減少了約15%。
牛車水老字號攤販 兩元賣叻沙和蝦面
甘友真說,半年前,一天的開銷一般維持在13元左右,但隨著物價上漲,開銷如今增加了約25%,而最大的花費是在每日三餐和水電費。
在東梁凱看來,生活上很多方面的開銷都很難減少,目前他的消費基本都花費在食物和交通上,沒有太多的額外消費,因此唯有想辦法增加收入來應付日益增加的生活費。“通貨膨脹是很難避免的,我只能更加努力工作,設法提高收入,以負擔越來越高的生活費開銷。”
消費者近來普遍察覺到熟食價格上漲,其漲幅並非一夕之間所致,但年初以來相對明顯。
水電費不斷上調,家庭主婦甘友真(67歲)爲節省開銷,開始更有意識地節省用水,她把洗衣機排出來的水用來洗刷地板,洗米的水則用來澆花。
這些年來,楊忠翮以低價提供美食的初衷未曾改變。“我從1968年在這裏經營攤位到現在,上門的很多是老顧客,所以我盡量不起價,回饋他們的支持。”
攤位之前還售賣2元的黑菜頭粿,但兩個月前改爲只賣3元和4元。
甘友真和丈夫住在金文泰的三房式組屋,兩老退休多年,沒有收入,生活開銷全靠兩個孩子給的家用。“孩子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養,我不想給他們增添不必要的負擔,所以生活上的開銷,一切能省則省。”
在萊佛士坊從事銷售工作的東梁凱(28歲),每月花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開銷大概要1000元,相比六個月前增加了約15%。雖然感受到生活費越來越高,但他並沒有采取行動來節省開銷。
烏克蘭戰爭導致全球天然氣和石油價格大幅攀升,本地住家電價已連續五個季度上漲,今年第二季調漲9.8%,不含消費稅每千瓦時爲27.94分,是過去10年來的最高價位。
利用“省錢之友”應用貨比三家
勿洛北1街第216座熟食中心“海盛菜頭粿”的第三代負責人林冠旭(34歲)說,原本掌管攤位的嶽父多年來維持2元低價,是希望方便老人家簡單吃,家庭也能當作加菜,買來共同享用。
20多年來,加冷一個熟食中心的茶水攤一直以區區4角的低價售賣小杯咖啡烏。直至一個多月前,攤主抵受不住成本顯著上漲的壓力,價格才稍微調漲至5角,但仍比一般攤位便宜。
在使用“省錢之友”應用之前,他也使用Fuel Kaki應用來比較汽油零售價,看哪家油站的汽油最劃算,以及哪裏有優惠等。
延伸閱讀早報調查:減少外食購物 改搭公交 貨比三家 七成民衆節省開銷應對生活費上漲
負責人郭福財(58歲)坦言,食用油價格上漲,加上附近有新食閣開張等,店鋪的運營不免承受一些壓力。不過,他認爲只要不虧本,食客也仍能開開心心地用餐,他就會堅持不漲價。
佘得偉平時也會透過應用查看小販中心的食物價格,讓他購買食物時有個參考的標准。
生活費上漲卻難改消費習慣
統計局數據:一杯咖啡烏漲至1.14元
根據《聯合早報》展開的問卷調查,最多人推薦的好康是鄰裏商店,包括“Valu$”等廉價日用品商店。其次是網購,還有職總平價超市、昇菘和巨人超市等。
近來雞蛋價格上漲,他也經常使用應用查看哪家超市售賣的雞蛋最便宜。
他受訪時說,近來物價不斷上漲,加重了他的生活費負擔,更讓他養成了使用“省錢之友”應用的習慣,現在他出門消費之前都會先透過應用查看哪家超市的物品價格最實惠。
坐落在惹蘭百納安克巴(Jalan Benaan Kapal)的茶水攤攤主楊忠翮(73歲)受訪時說,近來水電和食材不斷漲價,連熟客都擔心攤位經營不下去,主動勸他漲價。
家住武吉甘柏的東梁凱每天搭乘地鐵上下班,一個月的交通費約要兩三百元,與工作相關的車程費用則可以跟公司報銷。
佘得偉說:“買雞蛋時,可以從應用知道有哪些雞蛋超市供應商,也能知道雞蛋的生産地和品牌。我們就能從中知道價格合不合理,劃不劃算。”
攤位既沒有招牌,也沒有價格表,但多數顧客都熟門熟路,付錢時不必詢問價格。小的“青花杯”咖啡烏只賣5角,大的玻璃杯咖啡烏6角,咖啡加奶則賣7角。就算配上炭烤面包和兩個雞蛋,也只需多付7角和1元。
家住女皇鎮一帶的佘得偉(41歲,工程師)平時喜歡喝咖啡,家裏的存貨一喝完,他就會使用手機應用“省錢之友”(Price Kaki)查看住家或公司附近哪家超市的咖啡有促銷,購買其他生活用品前也會使用這個應用貨比三家,一個星期下來能因此省下10元左右。
省水省電妙招應對水電費上調
至于熱騰騰的熟食,向來以廉價美食著稱的小販中心自然榜上有名。牛車水大廈熟食中心近60年的老字號“胡記熟食”,以最低兩元售賣叻沙和蝦面,一大清早營業至9時許就賣完。
市區食肆的價格比較高,他工作地點附近的食肆有好些都調漲了收費,他每天花費在吃喝方面的消費要38元左右,一個月要600至800元,相較六個月前增加了約20%。再加上其他開銷,他一個月會花費約1000元,占薪水的40%左右。
第二代攤主胡志輝(60歲)說,攤位暫時不漲價,除非成本漲幅下來擴大到難以爲繼的程度。“我們是薄利多銷,少賺一點沒關系,大家開心就好。”
除了主要大型超市,網上超市Redmart日前也把日常必需品價格列在“省錢之友”應用上。另外,應用也能讓消費者比較附近小販中心的熟食價格。
林冠旭指出,這是因爲需要比較多用料,隨著成本上漲,攤位無法繼續提供2元的分量。“目前還是有很多顧客選擇2元的白菜頭粿,所以我們會盡量維持這個價格。”
他說:“雖然餐廳的食物越來越貴,但我覺得漲幅還算是在合理範圍內。如果生活費持續上漲,我可能會少抽幾根煙,或者多注意飲食上的消費,但到目前爲止,不會爲了節省開銷而特地去改變生活方式。”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的數據,一杯咖啡或茶不加奶的平均零售價從去年12月的1.08元,漲至今年3月的1.14元。同一時期,一盤經濟雜菜飯(一肉兩菜)的平均零售價從3.42元略增至3.4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