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回歸的楹聯在30年前幸免于恒山亭火患,約10年前遭遇了風災及淹水,所幸沒有嚴重受損。新加坡福建會館探討爲楹聯進行適度修複,也考慮在年底的福建文化節上展示這件文物。
已入籍美國的冼小川這些年搬了數次家,楹聯隨著他遷移。2012年,紐約遭受飓風桑迪吹襲,部分地區大淹水。
恒山亭是新加坡福建幫最早的領袖薛佛記領導興建的,薛佛記也是早年來自馬六甲的巨商。恒山亭管理著華人義山和處理閩幫事務,當時是福建社群的總領導機構。直到1840年,同樣來自馬六甲的富商陳笃生領導創建天福宮並附設會館,福建群體最高領導機構才轉移到天福宮和福建會館。
文史研究者杜南發指出,這副青底紅框的仿古楹聯的聯語與舊聯一樣,落款曰:“仿古,弟子張克彩敬謝,一九八九年一月”。張克彩曾任湘靈樂社副社長,仿古楹聯相信是由他出資打造。
楹聯漂泊足迹待考證
他坦言那時有美國收藏家有意跟他買下對聯。“但想到他們買下楹聯後大概會把它們當做收藏品或裝飾品,而且也未必對楹聯的曆史感興趣,我覺得把它們捐出來比較恰當。”
根據記者查詢,《海峽時報》攝于1980年的一張檔案照片,以及國家檔案館網站上的一張攝于1986年的彩色照片所見,恒山亭直到80年代中,門前仍懸挂一副藍底木框的楹聯,上面的雕刻字體與如今從紐約回歸的非常相似。
10多年前,冼小川上網搜索查詢楹聯的聯句,才知道它們與恒山亭的淵緣。
福建會館文化組副主任許振義博士說,恒山亭是天福宮的前身,而天福宮又是福建會館的前身,因此這副楹聯對會館具有重要曆史價值。他指出,楹聯木框有些破損,會館會研究如何進行基本的修補,務必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保留楹聯原貌。
冼小川的住家也遭殃。那時因急忙撤離,他來不及搶救楹聯,回家後發現楹聯翻倒浸泡在水裏兩三天,即使他重新將它們豎立擺放,楹聯末端仍短暫浸泡在積水中。幸好楹聯的木質堅硬,不至于嚴重受損,如今上下聯最後一個雕刻字體周圍可見清晰的水痕。
福建會館兩年多前得知,恒山亭門前原先所懸挂的一副楹聯非但沒有毀于火海,而是輾轉被一名原籍新加坡的收藏家帶到了美國,在上周三終于將它們運抵新加坡。
曾坐落惹蘭紅山石叻路的恒山亭,被文史學者認爲至少在1828年前已存在。廟宇在30年前遭遇火災,遺址已拆除。
另一方面,這副漂洋過海歸來的楹聯,究竟何時及如何流失,還有待考證。
杜南發相信,原有對聯是在1989年之前更換下來後被擱置一旁。當年一般人對保護文物的觀念不強,舊聯可能是被收舊貨的人賣給舊貨商。在他記憶中,他在80年代到訪恒山亭時,藍底木框楹聯仍懸挂門前。
恒山亭在1992年5月11日遭遇火患。據隔日報章照片所見,廟宇只剩下正門和四道圍牆,而門前懸挂的已是一副仿古的新對聯。
已入籍美國的眼科醫生冼小川坦言,之前有美國收藏家有意跟他買下楹聯。“但想到他們買下後大概會把它們當做收藏品或裝飾品,未必對楹聯的曆史感興趣,所以我覺得把它們捐出來比較恰當。”
向福建會館捐贈這幅楹聯的視光眼科醫生冼小川(66歲)日前越洋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遙記自己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服兵役的時候在巴耶利峇的古董市場,以750元向一名舊貨商購得對聯。當時他不知道楹聯的由來。冼小川過後到美國留學,學成後留在當地就業,80年代後期從本地把楹聯運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