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去吾廬參加新加坡族譜學會舉辦的英語講座,開場的是該會會長黃友江先生,介紹這個成立于2011年的社團的宗旨活動,接著是林世平先生暢談其于2019年出版的書——《My Maternal Roots: A Story of Family, Faith and Freedom》(我的母系溯源:家族、信仰與自由的故事)。三小時的學習交流收獲滿滿,不僅買到林先生的書,還獲贈陳業雄先生所著的《新加坡華族譜系:開枝散葉落地生根》。
吾廬俱樂部外景
我的專業是建築學,研究以城市與建築爲主,很多人問我:“學建築的爲什麽關注家族史?”事實上,研究城市與建築史必然涉及房地産的購置建設,厘清錯綜複雜的家族世系是重要的一環。遺憾的是,新加坡華族的譜系記錄匮乏,在研究中深感推動本地家族譜系編撰的必要。
新加坡族譜學會會長黃友江先生演講
2018年7月,OS和我爲林路家族整理出版題爲《林路家族:歸途》的華英雙語書,這是第一次爲新加坡華人家族編纂譜系。林路後裔花費近10年時間收集了700多個家族成員名字,譜系龐大且複雜。編撰時我們采用與傳統族譜不同的做法,以華英雙語記錄名字,增加女性及其後裔的記錄,以及家族成員的生卒日期,這使得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在有限的頁面中,以圖表文字清晰展現譜系,是極大的挑戰,也正是在該書的編撰過程中,對于族譜有了較爲深刻的認識。
林路家族譜寫編撰,2018年
族譜學會出版的《新加坡華族譜系》,除了闡明編纂族譜對于新加坡的重要意義,亦指出移民社會家族譜系的特點。建議以南來第一代爲開基祖,以自身爲基點,上下左右延展采集家族成員信息,不拘泥于傳統格式,可根據家族狀況編寫,以適當的圖例加以注釋即可。除了建立基礎的譜系表,有能力的家族可以撰寫較爲詳盡的家族史。該書列舉了一些譜系編寫的案例,以及收集家族成員信息的方法,是實用的本地華族譜系編撰指南。
新加坡華族譜系有著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征,開基祖既有從原鄉移民而來,也有從南洋各地轉移而來,落地生根後子孫亦分散在世界各地,兩地婚姻、跨族婚姻、婚姻變更等,令譜系變得複雜。由于家族成員流動性增強,有必要在族譜中記錄出生及卒葬日期地點、墓地坐落、牌位和骨灰的存放場所等。值得關注的是,譜系書寫雖以父系爲主,由于女性的傳承角色顯著,記錄女性成員及其後裔亦成爲必要。
中國改革開放後興起重修族譜的熱潮,海外華人的原鄉族譜中常見名字後標注“在南洋”或“在海外”,因與後裔失聯而無法增補該支信息。海外後裔若能完成自身的譜系編撰,在獲得原籍信息後,既可補充原鄉的族譜,亦能追溯本支的源流,厘清開基祖離鄉背井的原因,加深對于家族史的認知。
林世平先生以40年的心力收集各類信息,呈現母系天主教家族從潮州鄉村避難南來落地生根的曆程,顯示本地華族多元豐富的曆史,也爲學界的專題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難能可貴!
林世平母系家族譜系編撰,2019
原文題爲
“華族譜系”
刊登于《聯合早報》
2022年5月14日“自在言”專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