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無粽子不端午,有了華夏曆史典故底蘊加持,端午吃粽子的文化基因不僅綿延華夏大地,還漂洋過海到南洋等地,和當地食俗料理碰出小火花,“變身”爲不可思議的新品種。那麽,當傳統的中國粽子來到新加坡後變成了什麽樣了呢……
這還得從鄭和下西洋開始說起,當年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在經過馬六甲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爲“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
“娘惹”,雖原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但由于她們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所以娘惹後又被泛指華人與馬來人、新加坡人相融的文化,這當然也包含飲食在內,其中以“娘惹”粽最爲出名。
(圖源:Pixabay)
娘惹粽來源于中國,卻又與中國傳統粽大不相同。 首先在外觀上,中國粽子由于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狀大小,北方個頭偏大、南方偏小、江浙細長。同時有葷素之分,葷粽顔色偏深,口味偏鹹,素粽呈現糯米色澤,口味偏甜。
而娘惹粽總體來說個頭適中,並由于它酷似青花瓷的淡藍色外表更加的抓人眼球。 這是因爲新加坡的娘惹們用一種“蝶豆花”的乾花放在清水裏煮,蝶豆花可以煮成藍色或紫色的顔色,根據酸堿不同呈現不一樣的色彩。
另外在中國,由于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風味,其中以江南更具盛名,以嘉興粽爲例,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子等品種,從選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
(圖源來自五芳齋)
而新加坡“娘惹”粽的精華首先在于餡料,大廚們用獅城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鮮而不膩,鹹中略甜。這種娘惹粽子是中國飲食文化和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結合的産品,很有熱帶風情。
(圖源:Catherine_teng66)
總之,粽子作爲兩國傳統飲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一方面以“遺産”的符號傳承文化,另一方面以“美食”的實用身份融入生活。
那麽看了這麽多與“粽”不同的粽子,你更喜歡哪一款呢?比如我們李顯龍總理的夫人就酷愛白米粽和糖漿的搭配喲~
(圖源:何晶Facebook)
當然真正的吃貨不僅要會吃,還要會做。在這裏,我們也分享一位網友(藍後娘娘駕到)整理的粽子制作步驟,歡迎大家照圖學習,一起來做一個合格的吃貨吧~~~~
馬上要到咱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大家可准備好粽子了嗎?
不用去超市買,想吃自己做,有機安全,新鮮可口。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天包的粽子。
准備糯米、紅豆、花生、豆沙、新鮮三層肉、皇上皇臘肉(沒有就不放)、鹹蛋黃。
有些還准備板栗和紅棗,我家娃不愛吃這兩樣的,我就沒准備。還可以准備些核桃包粽子也不錯的。
新鮮出鍋的鹹蛋黃肉粽,小朋友超喜歡裏面的鮮肉和蛋黃。
這三張美圖是送給朋友後她拍完發來的,表示我的粽子可以去賣了,又好吃又漂亮,當然我知道這是朋友對我的厚愛,溢美之詞,不過聽到還是很高興的。
又香又糯的白米粽,蘸糖吃孩子們的最愛
一大鍋肉粽子
早市買最新鮮的三層肉,請老板切塊
三層肉清洗幹淨焯血水後,炒幹水分+老抽生抽蚝油豆瓣醬,炒香。
花生紅豆糯米一點老抽拌勻
皇上皇臘肉,可惜只有一小塊啦!
淘寶來的新鮮粽葉
半個鹹蛋黃,一大塊三層肉,一小塊臘肉
花生紅豆葡萄幹,一大包豆沙 這個包了兩種,一種豆沙粽,一種紅豆花生粽,發現葡萄幹不適合放粽子裏,煮時間久太軟了會發酸,這是今天煮粽子得出的經驗哈。白浪費我大姐從新疆海運來的超級大葡萄幹啦,不過經驗就是這麽總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