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交通舉例解釋,可持續的都市公共交通系統不只是以電動車取代內燃式引擎車。較根本的系統層面解決方案,是通過全面的城市規劃和完善的交通系統,減少用車需求。
政府年初宣布要在今年內修訂目標,把落實淨零排放的期限提前至本世紀中葉。張志賢重申,政府在定下計劃之前,會密切咨詢業界和公民利益團體。
“氣候變化是‘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典型例子。政策須准確反映經濟成本,促使企業和個人采納良好行爲。例如,碳稅能爲碳排帶來的負面外界成本設下正確定價,由有份排放的各方共同承擔。”
由淡馬錫主辦的第八屆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昨天(6月7日)開幕。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爲活動發表主旨演講時,談到新加坡將通過制定政策、企業項目和科研這三大途徑,加速我國轉型成爲淨零排放經濟。
我國在2020年定下“長期低排放發展戰略”目標,希望到了2050年能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的峰值減半,然後在本世紀下半葉達到淨零排放。
在私人領域,人們對氣候危機的認識日益增加,將改變他們定義企業價值的方式,並更加重視企業秉持的價值。
生態繁榮周活動會場設在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首日共有約1300人等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參與。
正因爲如此,張志賢認爲,企業不能再只專注于從現有的資産和業務中獲取短期投資回報,要保持長期競爭力,須把去碳和氣候風險納入發展策略中。私人領域和私人融資在綠色經濟轉型上扮演重要角色,它們可以填補資金缺口,或是領頭采納環保商業模式。
氣候變化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因爲人人共享環境帶來的好處,卻未給予它妥善照顧。要應對氣候變化,政府須制定政策來反映人類行爲的經濟成本,敦促企業和個人采納良好行爲,推動我國提早實現淨零排放。
一些值得探索的新興科技包括低碳氫能,以及碳捕集、應用與封存技術。
至于科研,張志賢說,要有效使用科技,須打造一個生態系統。政府創造利于推動綠色機會的環境;私人領域投資新興科技;科研界專注發展創新解決方案。各領域相互合作交叉碰撞出新點子。
淡馬錫控股前天就宣布撥款50億元,成立綠色投資公司GenZero,推動節能減排企業的發展。
爲加速減排,我國會從2024年起分階段上調碳稅,目標是到了2030年,從目前每排放一公噸溫室氣體征收5元,增至每公噸50元至80元。
張志賢認爲,要對抗氣候變化以達到“生態繁榮”,政策至關重要。制定政策不僅是爲了降低碳排,也爲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創造循環經濟,以及建造可持續和宜居的城市。政府要有正確的政策直搗問題根源,然後從系統層面制定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