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繁榮周由淡馬錫控股主辦,爲期三天的活動在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每天聚焦不同課題,包括加速能源轉型、交通領域和重工業去碳化,以及亞洲綠色金融轉型。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昨晚(6月7日)在“生態繁榮周”開幕晚宴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未來的循環低碳經濟機遇,並率先以可持續發展作爲競爭優勢。
“面臨對抗氣候變化的艱巨任務,個人行動可能顯得微不足道,而且確實不足,但集體行動將有助我們實現共同的終極目標。”
上個月,新加坡以政府夥伴的身份加入先驅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提供平台讓企業利用購買力和供應鏈,擴大創新低碳技術的規模。傅海燕希望本地企業有機會與志同道合的夥伴進行創新,開啓獲取低碳技術的途徑。
雖然新加坡缺乏天然的可再生能源,但隨著《巴黎協定》第六條關于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細則在去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敲定,我國將有機會通過碳信用額交易,支持那些尚未開發天然可再生能源的國家。
傅海燕強調,即使面對冠病疫情、通脹加劇和地緣戰略挑戰,各國仍須保持對抗氣候變化、保障可持續未來的國際勢頭。
新加坡也須發揮優勢和專長,加速推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傅海燕說,我國作爲備受信賴的全球金融樞紐,可推動區域綠色金融和碳服務的增長,這將讓企業獲得所需資金進行創新,以及擴大綠色項目。
推動整個社會采取行動刺激投資和經濟活動,實現更包容的綠色轉型,是新加坡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她舉例,全球目前有超過5000家企業參與聯合國的“奔向零碳”(Race to Zero)計劃,當中不乏本地企業,例如城市發展(CDL)、翺蘭國際(Olam International)、新電信以及新加坡交易所。
傅海燕也說,要將可持續解決方案商業化,公共與私人機構的合作必不可少。政府也有意與私人領域夥伴合作,支持低碳技術試點計劃,以評估擴大計劃的潛能。
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也調動超過120萬億美元的私人資本,推動全球經濟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轉型。
延伸閱讀張志賢:共享環境好處卻未妥善照顧 政府政策須反映經濟成本 促企業個人實現淨零排放
她也提醒,若消費者避免使用即用即棄的物品、購買本地生産的食品以及選用節能電器,這會引起漣漪效應,加速可持續綠色解決方案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