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繁榮周由淡馬錫控股主辦,爲期三天的活動在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每天聚焦不同課題,包括加速能源轉型、交通領域和重工業去碳化,以及亞洲綠色金融轉型。
傅海燕強調,即使面對冠病疫情、通脹加劇和地緣戰略挑戰,各國仍須保持對抗氣候變化、保障可持續未來的國際勢頭。
傅海燕提醒,若消費者避免使用即用即丟的物品、購買本地生産的食品以及選用節能電器,將産生漣漪效應,加速更可持續的綠色解決方案。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今晚(6月7日)在濱海灣花園舉行的“生態繁榮周”開幕晚宴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面臨應對氣候變化的艱巨任務,個人行動可能顯得微不足道,而且確實不足,但集體行動有助于實現我們共同的終極目標。”
新加坡也須發揮優勢和專長,加速推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傅海燕說,我國作爲備受信賴的全球金融樞紐,可推動區域綠色金融和碳服務的增長,這將讓企業獲得所需資金進行創新以及擴大綠色項目。
傅海燕舉例,全球目前有超過5000家企業參與聯合國的“奔向零碳”(Race To Zero)計劃,當中不乏本地企業,例如城市發展(CDL)、翺蘭國際(Olam International)、新電信和新加坡交易所。
推動整個社會采取行動刺激投資和經濟活動,實現更包容的綠色轉型,是新加坡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越來越多企業也意識到未來的循環低碳經濟機遇,並率先以可持續發展作爲競爭優勢。
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簡稱GFANZ)也調動超過120萬億美元(約165億新元)的私人資本,推動全球經濟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