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新加坡衛生部通報,出現首起猴痘本土社區病例。 病患爲45歲馬來西亞籍男子,居住在新加坡。他下腹部6月30日出現皮膚病變。7月2日出現疲憊、淋巴結腫脹症狀。7月4日出現發熱、咽疼症狀,前去求醫,並接受初步檢測。檢測結果爲陰性,7月6日送至國家傳染病中心接受進一步醫學評估,當天確診猴痘。 男子目前在國家傳染病中心留醫,病情穩定。 截至7月6日,已追蹤到該男子的三名密切接觸者,其中兩人爲室友,一人爲朋友。三人將隔離21天。當局正在追蹤其他密接者。 男子與6月20日出現的首起境外輸入猴痘病例沒有關聯。 兩個星期之前出現首起境外輸入猴痘病例 6月20日,新加坡出現首起境外輸入猴痘病例。 確診病患是英國籍男子,42歲,乘務員;6月15日至17日在新加坡,19日再度入境。在入境新加坡之前,他14日出現頭痛症狀,16日發熱,之後症狀消退。19日,出現皮疹症狀。當晚他遠程電話求醫;20日送至國家傳染病中心,當天確診。在新加坡期間,他主要待在酒店裏,但曾于6月16日去過按摩院,並到了三家餐館吃飯。截至6月21日,當局已追蹤到13名密接者,將隔離21天。 再早之前,6月2日,一名男子從巴塞羅那出發,在新加坡樟宜機場轉機,前往悉尼。6月3日抵達悉尼之後確診猴痘。 新加坡衛生部指,猴痘是自限性疾病,患者通常在兩個星期至四個星期內自愈。一小部分患者可能轉爲重症,甚至死亡,尤其是幼童、孕婦、先天免疫力低下者。由于猴痘的傳播需要密切的身體接觸或長時間接觸,在廣泛社區流傳的風險不高。衛生部會密切關注猴痘在新加坡的情況。 衛生部籲請公衆保持個人衛生,尤其在出國旅行的時候,並避免于猴痘確診者或疑似者密接接觸。 從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球猴痘確診病例達到5322起,1例猴痘死亡病例。其中85%病例在歐洲。對此,世界衛生組織7月6日表示,目前的猴痘疫情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PHEIC),將重新召集猴痘專家開會再做出決定,若有需要,會議將在7月18日那一周或更早舉行。兩周之前,世界衛生組織曾爲猴痘疫情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是否將之定性爲“PHEIC“,會議決定:猴痘當時不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需要加強應對工作,以控制進一步傳播。 兩年半前,日內瓦時間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爲PHEIC。僅僅一個半月之後,新冠疫情大爲惡化,3月11日,世衛組織就宣布新冠疫情爲全球大流行。
猴痘是怎麽傳播的?
6月15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猴痘診療指南》指出,猴痘可通過飛沫、接觸物品、胎盤垂直傳播。
指南介紹,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爲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主要傳染源爲感染猴痘病毒的齧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後也可成爲傳染源。
指南介紹,猴痘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尚不能排除性傳播。
感染猴痘後,發病早期出現寒戰、發熱,體溫多在38.5℃以上,可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發病後1至3天出現皮疹。從發病至結痂脫落約2至4周。部分患者可出現並發症,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膿毒症等。
指南指出,猴痘爲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後良好。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預後與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狀況和並發症嚴重程度等有關。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指南明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安置在隔離病房。疑似病例單間隔離。患者體溫正常,臨床症狀明顯好轉,結痂脫落後可以出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