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衛生部又深夜通告:新加坡出現首起本土猴痘病例!
一個禮拜內,他先後出現了皮膚病變、淋巴結腫大、人易感疲倦、發燒、喉嚨痛等症狀。
症狀一周內爆發,不知道猴痘病毒在體內潛伏多久!
衛生部已確認,這名患者跟早前的輸入病例沒有任何關系。
現在,我們面臨這兩個問題:
1)人住在新加坡,猴痘哪裏來?
2)新加坡出現猴痘,會發生什麽?普通人應該警惕嗎?
新加坡社區驚現猴痘患者: 無關聯無旅行史,源頭成謎!
7月6日,官方確認首起患者確感染痘病毒後,深夜發出通告
根據通告,關于新加坡首起猴痘病患,我們能得知以下
6點信息
年齡身份:馬來西亞籍男子
居住地:新加坡(官方通告無提及他近期有海外旅行史)
感染時間及出現的症狀(首次發病到隔離爲期一周): 6月30日,首次下腹皮膚病變
7月2日,感到疲倦且淋巴結腫大 7月4日,出現發燒和喉嚨痛症狀,當天到診所看病,接受初步檢測 7月6日,確診猴痘病毒,轉送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隔離
密切接觸者:3人,其中兩人爲同住室友,一人爲社交密接者
病人跟密接情況:患者目前在治療中,情況穩定;密接者正在履行21天隔離(*時間從最後一次接觸患者開始算起)
衛生部還在追蹤其他密接者
圖源:cna
官方透露的患者信息,只有這麽多了。
但如果聯系到早前的輸入病例,則細思極恐!
這起本土病例出現之前,新加坡曝過2次猴痘輸入病例:
1) 6月2日過境新加坡旅客,確診猴痘病毒
6月1日從巴塞羅那出發,2日抵達新加坡樟宜。一直停留在過境旅客等候區,據報告描述,沒有到過樟宜其他區域。
2日當天,他飛往澳洲。6月3日落地雪梨,檢測出攜帶猴痘。
當時,衛生部發現有13人跟該猴痘旅客可能存在“偶然接觸”,已經展開21天電話監控。
即該過境患者的密接者,21天監控最遲到6月23日截止。而此後沒有進一步聲明,說明有驚無險。
圖源:cna
2)6月21日,新加坡出現首起猴痘輸入病例
患者是一名42歲的英國男子,他是空服人員,6月15日和17日在新加坡停留,19日再次入境新加坡。 6月20日,他的猴痘檢測呈陽性,送到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住院治療。
患者在新加坡停留期間除了在酒店,16日還去過一家按摩店和在三家餐廳用餐。
這名患者也有13名密切接觸者,所有密切接觸者在最後一次與病人接觸後將被隔離21天。
從已知消息看,該病例跟新加坡社區的密接者,最後一次接觸應該是發生在16日。
則密接者隔離時間推測爲6月16日到7月6日,到前天結束剛好21天。
衛生部目前確認,前天通報的首起本土病例跟6月21日的輸入病例無關。
那麽問題就來了,45歲的大馬籍男子到底在新加坡何時何地感染上的猴痘病毒?
首起猴痘何時何地感染上的?
網友瘋狂猜測 新加坡首起本土病例,首次發病爲6月30日。
已知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間隔)通常爲6至13天,但範圍也可以達到5至21天。
據此推測,新加坡社區出現的首起本土猴痘病例感染時間有以下2個可能:
如果潛伏期6-13天,感染時間猜測爲6月18日-6月25日期間;
如果潛伏期爲5-21天,感染時間猜測爲6月10日-6月26日期間。
圖源:bloomberg
從上述兩個時間段來看,這次的患者比較有可能是跟6月20日確診的輸入病例有關。
或者說跟其密接者有關。
但衛生部在昨晚發布的通告中已排除了這個可能。 且官方沒有說明他近期有出國旅行史。那住在新加坡的大馬男子會是怎麽感染上的?
頓時坊間疑窦叢生:
如果跟21日輸入病例無關,那新加坡這起本土猴痘病例的感染源到底在哪裏?
“所以這個人到底是在哪裏感染上的?他一直都住在新加坡。也沒有說他有海外旅行史。”
“他到底是怎麽感染上的?如果他跟之前的病例沒有關聯。我們想知道更多詳細信息。”
也有網友紛紛猜測這起本土猴痘的來源:
猜測1:可能跟近期出國飛歐洲旅行的人有關系
“學校假期的時候有人去歐洲玩了,可能得小心?”
猜測2:近期入境旅客太多,可能有人攜帶進入新加坡
6月14日,新加坡的社交措施進一步放寬後,夜生活場所大活躍。與此同時,輸入病例當天大增。
咱們來看下14日及以後的幾個單日新增高峰:
6月14日,新加坡新冠輸入病例438起;
6月21日,輸入病例716起;
6月28日,輸入病例772起;
7月5日,輸入病例536起;
7月6日,輸入病例464起;
圖源:rappler
注意,這裏的數值新冠病例,但如果一天的新冠輸入病例都能檢出數百個,那麽每天到底得有多少人湧入新加坡?
再加上截止目前,新加坡邊境並無針對猴痘病毒的檢測。
所以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中,0人攜帶猴痘病毒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猜測3:可能混迹歡場
猴痘病毒通過與病竈、體液、呼吸道飛沫和床上用品等受汙染材料的密切接觸而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
還有人一想到第5波新冠反撲疫情還沒解決,骨痛熱症伊蚊在傳播,現在猴痘病毒又來摻一腳。
百感交雜,病毒亂戰,誰與爭鋒?
“馬上要反撲的這波疫情我們都還沒有解決吧?現在又要處理猴痘病例。”
“一個新冠就很夠力了。現在又來了個猴痘!哦不要吧…”
還有其他的小夥伴,已經得出自己的結論。
結論1:都是同性戀的鍋。
結論2:新加坡遲早滿街的猴痘病毒。
結論3:猴痘傳播風險可能不低。如果真的傳播風險低,爲什麽還需要21天隔離?
“猴痘病毒傳給公衆的風險很低,但密接者還是需要隔離21天…是哪裏矛盾了,如果傳播風險真的低,那還有需要讓密接者隔離3周嗎?新冠隔離都只要7天。”
根據衛生部通報,鑒于猴痘傳播需要密切的身體接觸或長時間的接觸,傳給公衆的風險仍然很低。 但網友的話也似乎不無道理。
那麽,猴痘到底是不是之流傳于同性戀群體?傳播風險到底高不高?新加坡會不會出現猴痘泛濫?
咱們繼續來看
猴痘患者實拍!自述真實經曆 發病期症狀跟高發人群
世衛早前就已定論分析,此次猴痘疫情並非典型,2022年的這一場,最早爆發自歐洲而非非洲。
現在病例已從歐洲向外擴散,多國接連通報猴痘患者。無論男女,都有中招。
比如這個女患者哈莉,她實拍自述曲折的猴痘確診經曆。
近期某周日,哈莉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的前額、胸口全部都是皮疹。她原本打算,如果隔天皮疹還不能好轉,就去醫院急診。
第二天情況果真沒好轉,于是她去了醫院,醫生告訴她這是MRSA*。
(*MRSA,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在環境中極之普遍存在的細菌,相信全世界人口有約三分之一的體內帶有它,而在一般的健康情況下並不會造成任何問題。過去,葡萄球菌只會在弄傷皮膚或傷口處造成感染。)
哈莉爲了確認,去了另一家診所再做一次檢測。
這一次,醫生告訴她是皮疹。
哈莉半信半疑,她已經猜測自己是得了猴痘。
于是第三次,哈莉又去了新診所看病。這次的診斷結果更令人無語,對方哈莉說你沒事,可以回家了,沒事,正常工作。
哈莉看了3次病,沒有一個醫生診斷是猴痘,于是她就選擇信了,于是回家。
沒想到,45分鍾過後,哈莉在回家途中,又接到診所的電話。
對方說:
“你不能回家,哪裏都不能去,馬上回來,我們認爲你感染的是猴痘。”
哈莉的臉上、胸口部位布滿了小疙瘩,有的是明顯的小鼓包、膿包。有的傷口流血結痂。
這些皮疹一樣的鼓包,慢慢遍布她的臉、前胸跟後背。並且伴隨著疼痛感。
從視頻來看,哈莉的狀態還不錯,就是滿臉跟身體的疹子看起來挺觸目驚心。
另一個男患者,據說是美國首位對外公開身份的猴痘患者——
30歲的福特,已經公開出櫃。他原本不相信猴痘這種東西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于是6月17日左右去參加了同性戀集會。
他參加集會之後,發現自己身上出現幾個奇怪的皮疹,跟官方公告的猴痘照片一樣。
“像粉刺,或者往皮層長的毛發。也不像是青春痘。”
當晚,他抱著僥幸心理。
沒想到第二天開始,他出現了流感症狀,包括發燒、全身發冷、盜汗、咳嗽、喉嚨痛、淋巴結腫大。
6月20日,他去看醫生。比哈莉要順利,他一次就被確診猴痘。
之後福特就被要求回家自己康複了,因目前即便是在美國,對于猴痘都沒有特定治療方法,也沒法控制症狀。
于是福特就經曆了一輪猴痘症狀大爆發。
“身上的皮疹不再像粉刺。它們很快就變大膨脹。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充滿了膿液並變得發癢、變疼。
而且還會蔓延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他的頭皮、臉、胳膊、手腳和腹部。”
到了6月23日,皮疹更加又疼又癢,嚴重到晚上睡不著覺。沒碰到還好,一不小心擦碰到患處,有種尖刺般的痛感。
實在受不了,他打算去一趟診所。(美國規定就診或緊急情況,可以出門)
發現醫生身穿全套新冠病毒式的防疫裝備——塑料長袍、口罩、防護眼鏡和手套。
最後醫生給他開了凡士林,讓他塗在患處……
從福特自己曬出的照片來看,他面部的皮疹看起來不嚴重。至少不像哈莉一樣如此大面積。
但身體皮疹狀況如何不確定。
結合上述男女猴痘患者的經曆來看,感染猴痘後的症狀爆發情形如下:
1)猴痘入侵期(持續0-5天)。
特征爲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腫脹)、背痛、肌痛(肌肉酸痛)和重度虛弱(精力不足)。
與其它最初可能看起來相似的疾病(水痘、麻疹、天花)相比,淋巴結腫大是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征。
2)皮疹通常在出現發燒後1-3天內開始。
皮疹往往更集中在面部和四肢,而不是軀幹。它影響面部(95%)、手掌和腳底(75%)。同樣受影響的還有口腔黏膜(70%)、生殖器(30%)和結膜(20%)以及角膜。
皮疹發展的順序爲從斑疹(基底平坦的損傷)發展爲丘疹(略微凸起的堅硬損傷)、囊泡(充滿透明液體的損傷)、膿疱(充滿淡黃色液體的損傷)和變幹並脫落的幹痂。
損傷的數量從幾個到幾千個不等。在嚴重的情況下,損傷可以合並,直到大片皮膚脫落。
美國CDC對于猴痘痊愈病人的說法,是直到每個病變組織都結痂和脫落並且下面有新鮮、健康的皮膚之後,一個人才被認爲完全康複並且沒有傳染性。
從暴露到完全恢複的估計時間爲2到4周(即14到21天)。
至于猴痘高發人群,起初從英國開始爆發時,確實患者多數都爲同性戀群體,或者說男男性行爲,如福特。
但這不意味著猴痘只會發生在特定族群。
據世衛的說法,起初發生在同性群體,如果不加阻止傳播,則也會擴大到其他族群。
圖源:CNA
因猴痘屬于人畜共通、且可以通過飛沫或其他分泌物,接觸被感染的物品等等傳染。
猴痘的危險程度,目前新加坡衛生部是這樣定義的:
“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患者會在兩到四周內康複。一小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患重病甚至死亡。 那些特別容易出現並發症的人是幼兒、孕婦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入境中國排查猴痘!世衛重新評估 新加坡應該引起重視嗎
7月1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就已發布《猴痘防控技術指南(2022年版)》。
圖源:gov.cn
指南中提到,現有入境人員隔離期間,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時,各地應主動對入境人員進行猴痘病毒排查。
特別是入境前21天內有猴痘疫情報告國旅居史的人員,密切監測出疹情況,發現可疑人員或疑似病例,應按相關規定及時報告轄區疾控機構並轉送定點收治醫療機構。
中國同時發布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
向上滑動閱覽
(一)傳染源
主要傳染源爲感染猴痘病毒的齧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後也可成爲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尚不能排除性傳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臨床表現:潛伏期5-21天,多爲6-13天。發病早期出現寒戰、發熱,體溫多在38.5℃以上,可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發病後1-3天出現皮疹。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部,逐漸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離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較軀幹更爲多見,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皮疹數量從數個到數千個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皮疹經曆從斑疹、丘疹、疱疹、膿疱疹到結痂幾個階段的變化,疱疹和膿疱疹多爲球形,直徑約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從發病至結痂脫落約2-4周。結痂脫落後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部分患者可出現並發症,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膿毒症等。
猴痘爲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後良好。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預後與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狀況和並發症嚴重程度等有關。西非分支病死率約3%,剛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約10%。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標准
1.疑似病例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者,同時具備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項:
(1)發病前21天內有境外猴痘病例報告地區旅居史;
(2)發病前21天內與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觸;
(3)發病前21天內接觸過猴痘病毒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分泌物。
2.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或培養分離出猴痘病毒。
對符合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標准的病例,應按相關要求進行傳染病報告。
(二)鑒別診斷
主要和水痘、帶狀疱疹、單純疱疹、麻疹、登革熱等其它發熱出疹性疾病鑒別,還要和皮膚細菌感染、疥瘡、梅毒和過敏反應等鑒別。
治療
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主要是對症支持和並發症的治療。
(一)對症支持治療。臥床休息,注意補充營養及水分,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體溫高者,物理降溫爲主,超過38.5℃,予解熱鎮痛藥退熱,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發虛脫。
保持皮膚、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潔及濕潤,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膚,以免繼發感染。皮疹部位疼痛嚴重時可予鎮痛藥物。
(二)並發症治療。繼發皮膚細菌感染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根據病原菌培養分離鑒定和藥敏結果加以調整。不建議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出現角膜病變時,可應用滴眼液,輔以維生素A等治療。出現腦炎時給予鎮靜、脫水降顱壓、保護氣道等治療。
(三)心理支持治療。患者常存在緊張、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應加強心理支持、疏導和相關解釋工作,根據病情及時請心理專科醫師會診並參與疾病診治,必要時給予相應藥物輔助治療。
(四)中醫治療。根據中醫“審因論治”、“三因制宜”原則辨證施治。臨床症見發熱者推薦使用升麻葛根湯、升降散、紫雪散等;臨床症見高熱、痘疹密布、咽痛、多發淋巴結腫痛者推薦使用清營湯、升麻鼈甲湯、宣白承氣湯等。
出院標准
符合以下標准可以出院:體溫正常,臨床症狀明顯好轉,結痂脫落。
所以,相當于中國現在對于入境者是排查雙毒。
那新加坡呢?
很遺憾,入境者不僅不用排查新冠病毒,猴痘病毒暫時也沒有說要排查。
那麽新加坡有沒有可能采取行動,排查入境旅客是否攜帶猴痘病毒?
從目前來看,可能性還挺高。
爲什麽這麽說呢?
1)新加坡衛生部在7月6日的通告中有額外提醒
官方將繼續密切監測猴痘情況,並根據需要調整相應准備和應對措施。
公衆也應該履行個人責任,如監測個人健康和保持良好衛生,特別出國旅行期間。應避免與其他已知或疑似感染猴痘的人密切接觸。
這就是在說,有必要就行動。
2)世界衛生組織將重新評估猴痘
6月27日,世衛曾就猴痘開過一次會議,評估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當時的討論結果是,還未構成。
但就在昨天,7月7日最新消息:
世界衛生組織委員會將再次召開緊急會議,最遲于7月18日再次討論當前疫情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是什麽促使他們改變主意?
據世衛統計,現在全球有58個國家通報了6000多起猴痘病例,分布情況如下
截止7月6日情況 但就跟前面提到的哈莉一樣。
很多患者存在被誤診,或者無檢測的情況,所以真實數字不曉得是明面上6千的多少倍。
世衛擔心有大量病例沒有被發現。
全球猴痘病例分布圖 所以,他們決定再次評估猴痘。
如果這一次,猴痘被列爲“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那麽一向跟著世衛風向標走的新加坡,采取行動可能性很大。
這個參考2020年對新冠的態度就知道了。
3)新加坡同性戀群體規模並不小
猴痘不是同性戀疾病,但這次從歐洲開始爆發的非典型猴痘多發于同性性行爲也是事實。
這裏澄清一下,本文沒有影射哪些群體。
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18日,新加坡粉紅點活動時隔2年後重新舉辦。
這個爲新加坡LGBT群體(男同、女同、雙性戀、跨性別戀的統稱)發聲的活動,有千人出席。
圖源:mothership
現場是這樣的。
圖源:mothership
巧合的是,6月18日屬于新加坡這起本土病例的推測感染時間範疇內。
且芳林公園的粉紅點活動,參加對象僅限新加坡公民跟永久居民。而首起猴痘患者是馬來西亞籍(且不清楚性取向)。
所以病例到底跟這次活動有沒有關系,不知道。大家記得以衛生部通告爲准,咱不傳謠。
只是說,如果同性性行爲是猴痘傳播的高發途經,那麽至少在新加坡,確實值得引起警惕。
所以總結上述,如果新加坡出現第二起、第三起本土猴痘病例,再加上世衛重新定義猴痘。
那麽,新加坡預計很有可能會跟中國一樣,邊境加入排查猴痘病毒的程序。
回顧下衛生部長王乙康的最新發言,他指的是新冠疫情,第5波新冠疫情,新加坡將會靠醫療能力來度過。
原話是這樣:
新冠疫情就像是騎腳踏車下坡。左刹車是能減少病毒傳播的安全管理措施,右刹車是降低傳播和重症的疫苗接種。
雖然有這兩個刹車器,下坡路上的腳踏車還是會高速向前,所以只能依靠醫療能力這個“緩沖墊”(cushion)作爲抗疫的最後防線。
現在,一個猴痘密接者就要隔離21天。患者需要轉送到國家傳染病中心治療。相當于猴痘病例,也跟新冠患者一樣需要使用醫療資源。
基于這種情況,現在只希望猴痘疫情不擴散,不至于擠兌醫療。
至于我們小老百姓,注意個人衛生是第一位~
椰友們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