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鎮宇認爲,本地會館早期是過番南來移民的落腳點,成立初衷是爲漂洋過海的先輩們提供幫助,但這個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已消失,要吸引年輕人加入,會館就必須跟年輕人的生活有關,不然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他說:“我希望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協助會館變得更有趣,更符合當今時代,讓年輕人看到會館有新的存在價值。”
本地社團和會館的成員和領導人年紀偏大,吸引年輕人加入是大家面對的共同挑戰。一些會館成立了青年團,成功吸引到傑出年輕人加入,爲社團會館注入新氣象。
張偉明也認爲會館必須爲年輕人提供入會的動力,他說:“年輕人相對來說缺乏社會經驗,入職後會面對不少的挑戰,這方面會館其實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創造機會讓成功企業家跟年輕人分享經驗和交流。有些年輕人想爲社會服務但不知從何下手,會館在這方面也可以幫上忙。”
當時,金門會館送了他兩本特刊——《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及《極目·遠航》,給郭鎮宇留下深刻印象。創立于1870年的金門會館在2015年慶祝145周年時出版的《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著重介紹本地各領域的金門先賢事迹。2020年,金門會館慶祝150周年出版的《極目·遠航》曆史圖文集,則系統性地梳理金門社群在本地的發展史。郭鎮宇說:“這兩本特刊都做得非常精美。我在大學是做學術研究的,看得出編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找了很多曆史文件及資料,做了深入研究。我讀了十分感動,也幫我更了解金門文化。”
張偉明憶述:“那場活動場面盛大,讓我大開眼界,非常難忘。原來外國有很多重要人物姓張,本地也有很多知名企業家姓張,令我感到既親切又自豪。當時有一名年長會員邀請我加入青年團,我正好是國際青年商會會員,覺得可以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張氏總會發展,于是欣然答應。”
跟張偉明一樣,郭鎮宇並不知道原來本地有不少名人和商界領袖是金門人。他說:“我以前不熟悉本地華社曆史,以爲金門會館只是一個小會館,但其實金門會館相當活躍。我發現原來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有不少會長出自金門會館,這讓我很驚訝。”
公關顧問加入會館尋根
受疫情影響,金門會館的尋根及其他實體活動在過去兩年都沒辦法舉行,但郭鎮宇仍積極跟會館保持聯絡,去年還幫忙秘書處准備線上會員大會的一些資料。會館今年初也舉行線上新會員歡迎會,有約40人出席。郭鎮宇說:“很多新會員其實都很年輕,平均年齡才30多歲。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有機會跟蔡其生主席交流,對金門會館的曆史和未來發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覺非常好。”
成立于1937年的張氏總會,現有約800名會員,青年團有40多人。張偉明(35歲)是一家營銷公司老板,也是張氏總會青年團的數碼創新組主任,負責設計青年團網站和管理社交媒體平台。張偉明在2017年受邀參加世界張氏總會第八屆懇親大會,從此跟會館結下不解之緣。當時的懇親大會晚宴暨張氏總會成立80周年慶典在聖淘沙名勝世界宴會廳舉行,有超過2000人出席,其中1200人爲國外宗親,是世界張氏總會曆來規模最大的海外聚會。
加入張氏總會後,張偉明發現總會沒有青年團網站,也不活躍于社交媒體。他覺得本地年輕人較習慣使用英文,所以決定設計一個青年團英文網站。“我們采用客戶關系管理軟件(CRM)來登記會員,做活動通告等。此外我重新設計了青年團徽章,采用較符合年輕人喜歡的簡潔風格,也用這個徽章設計T恤,出席活動時我們都會穿上。”
畢業自英國牛津大學的公關顧問郭鎮宇(29歲)主修當代中國研究,2020年加入金門會館青年團。他說:“我在國外生活多年後開始對中華文化感興趣。我父母祖籍金門,我想尋根卻不知道要如何進行,所以就找金門會館幫忙,很自然就加入會館。”
張氏總會青年團的數碼創新組主任張偉明(35歲)設立青年團英文網站,也重新設計青年團徽章及T恤。金門會館29歲會員郭鎮宇認爲,會館要跟上時代,讓年輕人看到會館有新的存在價值。